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王 苏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以往的语文教学,改革了教学的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摆正了我们师生的位置。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比较理想的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读”占鳌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我们应该一改以往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的传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熟了,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何须再讲解。张志公先生在漫谈语文教学中指出:“带领学生好好读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读书,可以默读、朗读,也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另外,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的“读”占鳌头,在课前,教师也要先熟读课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的课堂。”概括得何等精妙。
  
  二、“疑”丝不苟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疑问,才有主动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握住“度”,引导学生质疑,选择合适的问题、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自主的原动力是什么,合作的契合点在哪里,探究的欲望源自何方?其实都是“疑问”。这疑问既有学生读书时产生的,也应有教师预设好的。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说,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疑”丝不苟。
  
  三、“谈”得无厌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教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要求的远见卓识,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怎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光靠口语交际是不行的。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点点渗透,让学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机会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谈”,让学生“说”呢?笔者认为以如下几点为途径让学生“谈”,比较合适:1、抓住文本的插图让学生“谈”理解;2、抓住文本的留白让学生练说,进行补充,如省略号处;3、抓住文中情感共鸣处,让学生谈感受。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同等重要,我们应常抓不懈,“谈”得无厌。
  
  四、“评”步青云
  
  新课程改革所设计的内容很多,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目标的设计到实施的建议,这些无不发生改变。我们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方面也不能有一丝忽视。要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整体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没有评价便没有教育,教师需要不断评价、反馈、矫正,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评价是放在课外进行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办?笔者认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教师的一句“真不错!”就打发了学生。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而且评价的语言要恰如其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使他们共同提高。这里所说的“评”步青云,并不是故意抬高“评价”的地位,而是着眼学生发展所需要的。
  
  王苏,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