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课堂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时庆福 余红燕




  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铸造素质教育之“魂”?或曰优化课堂结构、环境、教学方法,或曰面向全体、自主发展、教会学习,等等。诚然不错,但这些都着眼于各门学科课堂素质教育的共性。不同学科各有其性质和特点,语文学科更有鲜明个性,此为本体,忽视本体,“魂”将焉附?唯找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语文学科个性的接榫点,因“体”赋“魂”,因“体”铸“魂”,才是科学的语文课堂素质教育之路。
  
  一、突出语言目标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系统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发展,是以学科个性为基础的多元综合的系统。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行为习惯、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并非并驾齐驱,等量齐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所以多元综合的目标系统必须以“学习语言”为轴心。所有目标只有全部围绕这一主轴运转时,才能明确清晰,以简驭繁,和谐运行。
  
   二、强化感悟积累
  
  学习语言具有特殊规律。入学前儿童习得口语就是在不断地听说、记取、模仿,在潜移默化与不知不觉中习得的。入学以后重点是在学习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学习与口语习得相比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但不能违背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习书面语言虽然需要了解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但重在感性的实践、积累、运用,因此以学习书面语言为轴心的语文学习过程,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截然有别,后者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前者则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感悟是学习主体直接面对语言作品密咏恬吟,体味玩索,触发联想,产生顿悟。它不是单纯知识的感知,而是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内容、文字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作综合的感知和领会。必须让学生直接面对具有生命活力的课文,结识它,喜爱它,沉浸其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主体的生命与课文的生命发生碰撞,主体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彼此相通,文意、文情、文脉、文式一起积淀为主体的语感,从而形成主体的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活化知识教学
  
  知识是构筑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反对单纯的知识灌输,而不排斥知识教学。语文课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是语文基础知识,含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陈述性知识即有关“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有关“怎么做”的知识。如“比喻”,掌握其定义、特征,判断哪些句子运用比喻,是陈述性知识;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的妙处,如何在表达中正确运用才是程序性知识,是从听读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够规范语言实践,指导语言运用的活的知识。二是课文语言所负载的生活、科技、政治、历史等知识。三是调控自身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过程,有关如何学好语文的知识,即策略性知识。所谓活化知识教学,首先要区分一、二类知识的轻重。根据学科个性,二类知识不是学科的主要目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在一类知识的教学中更应着力于程序性知识。其次,要引导学生以策略性知识去驾驭陈述性尤其是程序性的语文知识。
  
  四、注重交际训练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活动就是交际本身。口语则更直接快速高效地传递信息,是交际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尤其是高效率化、高社交化和高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口头交际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口头交际能力便是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五、注入源头活水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是语文学科的鲜明个性。必须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可以四课并举,即语文课堂教学课、语文兴趣课、语文社会实践课和语文环境课,形成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教学机制,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已为人们所共识,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是水泥的隔离层。”教学语言宜与生活实用语言贴近,教学内容宜有时代特征,书中的间接生活宜与现实生活接通。
  1、课前活动引入生活见闻。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是富有成效的语文活动。
  2、联系生活理解课文。
  3、课堂训练着眼于生活。即应以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为出发点,可把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融在课堂训练体系中,学以致用,常学常用。所用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六、养成听说读写习惯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的特殊倾向。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因而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语文素质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学科降低了培养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一般的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的学习习惯,除观察、记忆、思维等习惯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特殊习惯,即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听话要养成专心、择要的习惯,说话要养成有序、得体的习惯,书写要养成规范、整洁、美观的习惯。
  
  时庆福,余红燕,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