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妙用谐音奇趣多

作者:王庆洲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借助音同或音近,让词语或短语明说一个意思,暗含一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巧妙地表情达意,可以使语言富有含蓄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借助谐音,讽刺贪官。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一次微服私访,来到处州府,正好遇上一个好友请客,当地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是所请的贵客,苏轼也应邀为嘉宾。在酒席上,有人提议:“咱们即兴赋诗,谁写得好,就让谁做首席。”县令王笔抢先吟出: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月下霜,不知哪月下雪。
   知府杨贵听后,恭维一番,也献诗一首: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口喝茶,不知哪口喝酒。
   苏东坡早就听说杨贵和王笔都是贪官,便借题发挥,也赋诗一首: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个是龟,不知哪个是鳖。
   众人听罢,齐声叫绝。这“龟”和“贵”是同音,这“鳖”和“笔”是近音,苏轼运用谐音双关,无情地嘲弄了两个贪官。
  
  二、借助谐音,回击发难者。
  
  清代纪晓岚任侍郎,和绅任尚书。一次,两人同席,和绅见一条狗在桌下啃骨头,就问纪晓岚:“这下面啃骨头的是狼,还是狗?”
   纪晓岚马上回答:“垂尾巴是狼,尾巴上竖是狗。”
   和绅利用“是狼”谐音“侍郎”,骂纪晓岚是狼,而纪晓岚利用“尚书”谐音“上竖”,骂和绅是狗。纪晓兰面对和绅的发难攻击,也利用谐音双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三、借助谐音,拒绝走后门。
  
  相传清朝大臣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却要赴京考试。他一拿到试卷就觉得做不出来,浑身出汗。百般无奈,便在试卷上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竟把“亲戚”的“戚”写成“妻”,主考官为人正直,心想:不管你是不是李中堂的亲戚,论才学也是不能录取的。为了不伤李大人的面子,便在卷子下面批道:“既是中堂大人妻,本官定是不敢娶。”
   主考官利用谐音双关,“娶”谐音“取”,字面上是娶妻,暗含的意思却是录取,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绝不录取这个不学无术的人。
  
  王庆洲,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