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古典诗词审美中的情感介入方式

作者:毛三艳




  诗是主情的艺术,被公认为中国诗歌集大成者的杜甫,人称“诗圣”,而有“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之称的梁启超则说他是“情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情感是诗歌的灵魂。然而异彩纷呈的诗中情感方式也自然会是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状写物象或状物起兴
  这类诗歌以描绘客观的景物为主,虽然往往具有较强的审美感受,但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往往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说作者还只能对客观景物作保持距离的欣赏。甚至,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描绘的还不能称之为“景物”,只能称之为单个的非整体的“一事一物”。钱钟书先生在比较《楚辞》和《诗经》时说:《诗经》只有“物色而无景色,涉笔所及,止乎一草、一本、一水、一石”。因此,即使是《诗经》中的《秦风·蒹葭》虽有“蒹葭苍苍”的状写,也只是起着起兴的作用。而魏晋南北朝时的一些山水诗则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山水的精妙描绘,如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句对景物的外形、颜色、状态作了精致的描绘,单从前两句来看,诗句已从诗经中的起兴发展到更为明确的比喻。但这类诗中的状写对象因为感情参入不明显,多是诗人联想这一心理活动的产物,固只能称之为“物象”。
  2、以意兴象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上,使客观物象染上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这种诗,诗人在情感表达方面,是将自己个人独特的心理情感巧妙地移置到笔下客观景物上面,采用了“移情”的方法。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由于诗人忧国忧民和个人不幸的等强烈感情的注入,使得该诗句蕴含着惊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3、构筑意境
  ①得意忘言,返璞归真。
  这类诗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代表,陶诗情感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元好问称赞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的平淡、自然、真淳、厚朴的诗风是陶渊明将现实自然审美化的结果。他把自然当作观照自然的审美对象,从中找到了自我生命的自由和本真状态。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亲近自然,归于自然,热爱自然,顺其自然,将生命的全部感受融入自然,也就自然会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然!
  ②静思默运,遁入禅境。
  这类诗以王维的参禅诗为代表,诗人将宁静恬适的心境无声地置于他的一系列包含“静”和“闲”的意象构筑成的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心物合一”、‘物我两浑”的统一,在感情介入方式上是“凝神于景”、“心入于景”的结果。如其著名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写出了诗人于“禅”一般的境界中独特的个人心境。“人闲”是感情基调,是入景的法门。花落、月出、山空、鸟鸣则是在这种心境下对物观照的结果。能感受到花落(这里不能是看,夜色中能感受到花该是人的听觉)的是心静无杂虑,而山空实则是心空。月出之动与鸟鸣之响是恒静之中的一瞬波折,波折之后是更为沉寂的静谧。所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或谓“迈迈时运,穆穆良朝”,都是瞬间的思维波折(顿悟)后而重回时空的永恒,这便是禅的极境。
  ③情与理会,心与境空。
  这类诗以苏轼的一些哲理诗为代表。苏轼以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人格魅力,在宋诗追求理趣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了一些包含了自然哲理,在自然中以情悟理,将诗中的情感与景物虚化而产生出一种带有独特的空灵美和朦胧美,同时也带有空心入世的禅意的诗。如其《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景物描写完全不是刻意着力去追求精致的描摹,而完全是一种无须说明的美好愉快的心情,诗人也不追求需要想象和顿悟的禅机,而是以一种将诗中的情感与景物化的方式显映出虚空随适的,与物同化,随物赋形的淡极自然心境和情感态度。
   4、直抒胸臆
   与上类诗不同,有些诗,诗人不借助物象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如果在全篇中采用往往将诗写成了纯粹议论抒情的方式,感情直白外露,大都没有很高的艺术美感,但却往往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和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最著名的恐怕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虽没借助具体的意象,却逆造了一个在巨大的时空背景下有着独立人格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艺术形象。
  此外,在一些诗歌中,诗人采用只须言片语的方式进行议论抒情,这样的语句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凝聚宣泄和升华超拔之处。有的是在诗章的结尾,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的散见在诗词中,与写景之句构成“点染”,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毛三艳,湖北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