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考作文选材要立足生活
作者:曹春华
1、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切的体验,也就找到了创作的源头活水。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体会,我选择了林莉《小巷深处》中的片段。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 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学生读完这段文字后,教师接着分析它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较熟悉的生活片段,鼓励学生将它写出来,效果不错。
教师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活中能让我们感动的除了亲情,其实还有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只要学生学会抓住自己生活中的琐事,也就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作文时再注意细节的刻画,文章就一定会感动读者。这样引导,相信学生的思路就可以打开了。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
(1)观察自然中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山的威武,水的缠绵,北国的粗犷,江南的温柔,都可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和写作素材。风景、情景、场景,沉醉其中,你会发现美,进而感悟美,抒发美。将这种“美”用描写或记游的形式表述出来,以表达心仪自然、热爱祖国、咏叹和谐与惊奇奥妙的情愫,作文就会绚烂多姿、神采飞扬。
我挑选了我国著名小说家林斤澜的描写春风的语句,展示给学生。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阅读后,引导学生比较江南春风与北国春风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其不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怎样抓住景物特征去描写,写出神韵。然后再叫学生做相应的描写就容易的多了。要求学生作文时有机地将景物描写融入到文章中去,文章就有了亮点,有了生活的气息。
(2)观察自然中的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自然中有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自然之中,创造出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词妙句。面对同样的夕阳,李商隐感悟到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刘禹锡感悟到的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现出的是一种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样的景物,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境界。自然中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给我们人类则是感恩的思考。
关注自然,从草木的一枯一荣中感悟生命的珍贵,在杨柳的随风摇曳中倾诉思念的伤感,在古迹的残垣断壁中沉淀历史的思考……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同样会深刻饱满。
(3)观察自然中蕴含的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一枝一叶一世界”,事理、情理、哲理都可以在自然中挖掘。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辩正思考,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领悟意蕴,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境界会不断得到提升,将其表述到作文中去,作文就会有深度、有力度。
比如,大气污染、物种消亡的背后是人类环保意识的淡薄,从而将“和谐”的命题融入到作文中去。给学生出示一张圆明园废墟图,再给学生一个题目《废墟的召唤》,学生从中挖掘到的“理”就多了:废墟召唤我们铭记国耻,废墟召唤着世界的和平,废墟召唤着侵略者的醒悟。学生的观点不能不说是深刻的,遗憾的是平时我们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引导到位,指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写出见解深刻的文章,只依靠学生自己感悟、独自摸索,要较快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恐非易事。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大多数高中生对问题的观察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的现象上,没能够做深一层的思考,因此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作文时却缺乏社会的影子,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文章见解流于一般,缺乏大气。我们教师不妨从小事上先做一些引导,慢慢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例如:公路上自行车少了,汽车多了,看出人民生活富裕了。
家乡工厂多了,天空却变黑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河流却受污染了:说明环保意识的淡薄。
嫦娥一号顺利发射,看出我国科技的进步,国力的强大。
银行一米线的出现,看出社会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人的尊重。
城市牛皮癣的屡禁不止,说明某些部门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乘车拥挤现象少了,说明人民整体素养提高了。
这样的训练多了,相信学生也就会有了自己的思考,作文时也就能较深刻地谈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这与作文评分标准中的“深刻”、“创新”地要求也就慢慢接近了。
生活中有美,生活中有真情,只要学生们愿意去观察,真切去体验,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作文一定会返璞归真,考场上一定会出现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亮丽篇章。
曹春华,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