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让语文支起学生的人格大厦

作者:冯英妮




  我们老师,尤其是年龄稍长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受:现今的学生,知识面比我们宽泛得多,对新事物的感受力比我们敏感得多,对科技信息的接受能力比我们强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敏捷、性格开朗、思想前卫,是他们优于老师的地方,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有一点,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还较缺乏内省力、感悟力、感恩心、责任心……这些人文因素的缺失,将给他们道德的形成、人格的构建、事业的成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注重语文人格的构建。
  语文人格是指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兴趣、情感、意志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说它是语文人格,是因为它主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形成),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人格的构建,理想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构筑好这座大厦,支起学生的理想长城。
  
  一、身正为范,用言行诠释人文关怀。
  
  俗语说,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光辉的示范,是构建语文人格的基石。俄罗斯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谁说不是?平易和蔼、耐心细致的蔡芸芝老师及时处理了学生间的矛盾,抚慰了一颗幼小孤寂的心灵,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老师成为他终生的记忆;理性公正、豁达乐观的鲁迅先生替一个不太熟悉的青年提着靴子上街补,为的是激励他们进步,使他们变猴子和虫子机会少一些;既昂扬执着、又无私无畏的李公仆、闻一多用生命诠释正义的力量。责任心、事业心,应该表现在每一次语文课堂上,每一本作业的批改中、对每一个学生的辅导和过失的纠正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自己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对老师的敬爱之中,崇尚高洁,完善自我。
  
  二、依附文本,陶治学生的人文情操。
  
  挖掘文本中所饱含的人文内涵和深刻哲理,是构建语文人格的支柱。打开语文教材,潜入语言符号的殿堂,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座座历史丰碑、巍巍民族精神:大禹治水的伟业、愚公移山的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辩,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坚贞……无一不在启迪着学生的心智,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的斗志。这些文化精髓,是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让他们在情感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会让他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净化灵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会让他们在激情的驱使中去追求真理。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客体,是学生精神食粮的宝库,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去领悟它所饱含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
  
  三、积极乐观,开启学生的智慧才情。
  
  记得一有识之士曾经写文章呼吁:“别在冬天砍树”,告诫我们的家长、老师别在孩子、学生表现特别“差”的时候用“你一辈子都没有出息”、“你笨如驴,不会有什么作为”来简单武断地否定。现实当中,不少家长老师在扮演着这些残忍的角色,一味否定孩子,扼杀了他们的才智,使他们过早就失去了活力,甚至倒在自卑的阴影里。
  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在冬天就能看到春天的智慧,应该是照亮处在寒冷中的学生的一缕阳光。
  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创造力是构建语文的脊梁。每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只是由于应诚的压力,使鲜活的生命严重异化,使本来应该闪光的才情泯灭消失,使潜在的创造力遭到扼杀。我们的语文教育者,应该拯救这些被异化的生命,从心灵深处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唤醒他们的生命感,自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丑小鸭并没有在同胞的欺侮和别人的嘲弄中自暴自弃,宁静的森林成了她精神的家园,她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可他用他的善良和勇敢向人们证明了生命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教育者,要用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去发现,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特有的或显或隐的智慧,值得发扬光大的才情,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大限度地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创设情景,让它展现出来,并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他们学起来,活动起来就会欣然投入,游刃有余,许多疑难自然迎刃而解,探求获胜的热情就会被强烈激发,智慧的光芒就会赫然照亮他们前行的脚步。激发出学生应有的才情,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化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孔子的不朽,是因为他的人文思想开启了人类道德的先河,创立了正确的教育体系;屈原的伟大,是因为他用生命捍卫了真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司马迁的可敬,是因为他忍辱负重,无私忘我,为民族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历史博物馆,启迪着无数的心灵的自悟……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
  会开启他们的智慧大门。
  
  四、用心感悟,培养美好情操。
  
  培养美好的情感,尤其是感恩的情感,是构建语文人格的血液。一个学生理解父母的期盼,体谅父母的艰辛,他就会发愤读书,尽心尽力;他尊重老师的劳动,感悟到老师的无私,就会严守纪律,务实上进;他能看到同学的优点,敬佩别人的才华,就会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积极,追求完美。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丰富而美好的情感——热爱、尊敬、感动、欣赏……这些美好的情愫,能催人反省,鼓舞奋进,使人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史铁生面对厄运,不是没有气馁、没有怨恨,地坛里“都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可地坛中的苍松古柏启迪了他——“只有你又闻到它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他感悟到了“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所以他坚强起来了,开始写作,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位母亲固然是伟大的,可史铁生如果没有一颗善感的心,没有感激,感恩的情怀,这位母亲的心血肯定是白费了。“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涌泉”在那里?在有情有义者的心里,在“子欲待,亲不在”者的血液里,在“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中,它会激励着图报者去开拓、去创造。
  人格的魅力是无穷的,是一个人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而人格的形成,不是一句号召、几句说教能完成的,它需要氛围、需要感动、需要耳濡目染、需要心悦诚服,它如植物的生长需要肥料,更需要阳光一样,需要人文光芒的照耀。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缕照亮学生心田,让其养成高尚品德,具有健全人格的那一缕阳光。
  人们不总是称赞“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其中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应该用自己的人格光芒照亮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构建好人格大厦,让他们走向成功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
  
  冯英妮,湖北麻城理工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