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作者:陈连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引渡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把从生活中提纯,“浓缩”了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汇,将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其乐无穷。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生活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让语文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1、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须走进生活,扩大视野,才能确切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文中的有些词汇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二个小拱”,“两肩”的位置是如何呢?“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拱圈”又是怎样呢?在课堂,我用图片做了解说,又把学生带到石拱桥上,指着大拱“两肩”的位置及“拱圈”的构成。让学生亲眼目睹,观察现实,并数一数大拱有几道“拱圈”拼成,这样,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回到课堂,我要求学生联系观察实践给“桥”下定义。思考了片刻后,一位学生答道:“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几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一个小谷,或川流不息的街道,那就形成了一座桥(后者是立交桥)。”回答虽不精练,但很精彩,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堂上老师要处理好“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尺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直接查找有关资料、书籍、延伸拓宽课堂教学。
  2、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概括、提炼、创新。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它存在的影子。因此在教学中若是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演语言文字,活现其动作,将其直接变成逼真的生活展现在面前,似乎自己已成为其中的一员,那进入角色去想一想,体验一下,对课文的理解怎么会不加深呢?
  例如:教学《吆喝》一文,那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永康是五金行业的发源地,也有很多商贩在全国各地走街穿巷,挑着担子在吆喝。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回家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收集一些吆喝的话语,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尽情表演。同学们也学前辈的口吻吆喝着:“修锁,打锁匙喔——,补铜壶,补锅喔——”(初二(五)班 徐聪),“铸铜匙、饭勺喔——”(初二(五)班 程城),一位同学手摇泼浪鼓,然后吆喝着:“鸡君皮、乱头发、牙膏壳、敲糖喔——”(初二(五)班 夏子豪),“灌煤气唉——”(初二(六)班 应清泉),“收纸板,废铜、废铁、旧电器喔——”(初二(六)班 徐锦骥)。通过吆喝,让同学们再现生活,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让同学们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再现生活做点贡献。
  3、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要知水温,就得动手试试。对语文的感悟也同样如此。教育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教师须创设一些条件,让学生亲身去试一试,去做一做,去学一学,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更好地领悟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如:《安塞腰鼓》一文,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令人震撼的场景。一群黄土地的后生,在一片开阔的高粱地前打起了腰鼓,那骤雨般的鼓点,如雷般的声响,乱蛙般的舞步,展现出壮阔豪放,激越火烈的舞蹈场面。教学前,我先带领学生去体育馆观看老年人的腰鼓队,然后回到操场再去操作腰鼓,去体验击鼓的声响、节奏和集体击鼓的气势,让每一个同学都去尝试。从而更能深刻地品味出语言的精妙,感受到磅礴恢弘的气势和旺盛旋律的生命力。
  
  二、返璞归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班级布置,校园文化,社区活动,家庭生活,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校园中婆娑的树影,扶疏的花木,吐绿的草坪等景色,都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教室、走廊挂有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指导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以“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为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去领悟名人画像及名人名言深厚的人文底蕴。校园广播,文学社,黑板报,这些让语文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坚,是学生运用语文的好场合。还有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深情并茂的演讲,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写。如我们学校争创“金华市绿色学校”后,要争创“浙江省绿色学校”。我就结合戏剧、话剧单元,指点学生创作《绿色学校图片展》的话剧。有同学写道:“绿色,是一种自然美,更是一种生命之美。伸出你的双手,给我们身边的绿色多一点关爱,让我们的校园变成一所环境优美的绿色学校,...。同学们:创建绿色学校靠大家,让我们齐心协力,争创浙江省绿色学校吧!”我综合了同学们的创作,元旦期间,让同学们上台演出,亲自感受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成果。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家庭文艺生活比较活泼,则可让学生独立设计,主持家庭文艺晚会;有的家庭读书氛围较浓,便可让学生经常组织读书报谈体会活动;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这些,教师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为他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让学生到街头巷尾去收集广告、标语中的错别字、病句,带回课堂让同学们一起分享。或为自家店铺设计广告语,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增加生活积累和感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活动,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高昂,而且家长也会倍加赞许。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语文空间,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
  个体活动,如学习《三峡》、《济南冬天》、《与朱元思书》等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那儿的美景;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环保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做、写、说,让学生生活与课堂相衔接。
  群体活动。通过开展参观访问,重阳节赴敬老院献爱心,寒假期间去收集春联、编写春联,以及春游、扫墓等有意义的活动来学习语文,把语文置于社会活动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口,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陈连玉,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