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作者:李春燕




  每回执教初一都会发现这种情况: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某篇文章写得好,可是让他们谈其一二时,却无处落口了。我们知道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解读出作品的真谛,悟出人生哲理,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的殿堂。
  
  一、“积”出锦绣,“累”得华章——打下鉴赏的基石
  
  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可见要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广泛阅读,精读细思,来积累沉淀自己的文学素养,来拓宽自己的见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抓住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机,向学生推荐好书、推荐佳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品味。于是,我们自选的“名篇雅韵”就走进了学生的课堂,美丽的文字也化成了清脆的音符。在读书声中,在字里行间,学生看到了美的身影。当然,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等,因此我有的放矢,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听。渐渐地,在图书馆内,多了学生痴迷的身影;在阅读课上,闪烁出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在“百家讲坛”的倾听中,学生也不禁仰羡于苏轼的“少年成名”,一朝天下闻;慨叹于“一代词宗”李清照命运的多舛;惊叹于李白的“交游之谜”……
  
  二、“品”取英华,“悟”入情理——敞开鉴赏的襟怀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仅靠多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深入文本,细嚼慢品,体味情思、悟其意境。唯有对作品的彻底领悟,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一)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入作品的意境。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理趣。一个会鉴赏的人,也必定能读其文、入其境、揣其意、从而悟其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鉴赏,首先就应让学生走入作品的具体意境中,借助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参悟真谛。
  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写得简练明快,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欢乐场面。在赏析“龙舟竞渡”这一精彩场面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及侧面描写品读语句,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赛船手,你能描述一下比赛时的情景吗?”话音未落,教室立刻七嘴八舌传开了:“我坐的这只船共有18个人,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带头的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我们前进……”“我们听着指挥拼命地往前划,我已顾不得滴落的汗水,只知道划、划,耳旁传来了如雷的“加油”声……”在讲述中,学生已俨然走进了想象中的龙舟里,走进了赛场。我继续追问:“你觉得怎样才能取胜呢?”“团结合作”学生异口同声地喉了起来。不经意间,这种精神也注入了学生的胸膛。
  由此可见,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更是对自己精神情操的一种陶冶。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也就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育人作用。
  (二)转换“你”“我”的角色,追寻作者的情思。
  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决定着,鉴赏者必须能把握作者的情思。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妨鼓励学生去重新体验、走一遍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走进作家情感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其中,我就是作者,我就是“他”。让“时光倒流”,让学生再走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和“他们”同喜同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起步点上,结合实际进行揣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作者会怎么写?”“如果我是‘他’又会如何?”……当然,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体验的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经历进行再创造、再组材,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甄别鉴赏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就会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和组材技巧。
  (三)拨动情感的琴弦,听出深蕴的真理。
  很多时候文学作品中的“情”、“理”是很难分解的,但是它们又互相有别,“理”往往决定着“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气势恢宏,感情激昂,读之更让人感到心胸开阔,豪情万丈。这首诗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是因为这种情感是建立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众的理性之上的,舍此也就没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了。
  由此可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仅停留于作品或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上,更要学会思索、联系,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去了解作品的诸多侧面,进行全方位的剖析,知人论世,从而真正做到“闻弦歌而知其理”,将鉴赏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相信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含英咀华,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深入文本,必能在“入境”、“入情”“入理”后达到“一览众山小”的鉴赏佳境。
  三、“点”来意趣,“评”得精神——提升鉴赏的境界
  评点水平的高低,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抓住一切时机让学生练习评点,自出机杼。
  “一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点评。“这篇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语言上?结构上?情理上?……”教师在培养初期一定要耐着性子听学生讲,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说出来。只要有一个学生开了口,这种氛围就会像星星之火燎烧开去。在一次次的思维冲浪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去模仿,继而自己思索,把对作品的理解说出来,然后又会在他人的感悟中进行鉴别、升华,从而自出机杼。
  “二写”。课堂上交流的范围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更应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写评注的习惯。清代的唐彪这样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可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写些旁批、眉批、总评对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对课堂训练的一种巩固和延伸。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多做摘抄,规定好格式,要学生对所摘抄的内容要进行评点。日积月累,学生定会获益匪浅。
  “三拓”。很多时候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教师不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将艺术的东西引进课堂,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评一评影视中的拍摄技巧、剧本构思。也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在上完《母狼的智慧》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看了《美丽人生》这部经典影片,学生感慨万分:“狼和人一样,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人类不应该这么残忍,不管对人还是对动物都应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在一片唏嘘声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下子提高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你觉得这部片子拍得好吗?好在哪里?”想不到,随口的一问却像春雷炸开了学生的思维:“我觉得开头拍得很温馨,流露出了人物幸福的感觉。而且还和后面的压抑的色调氛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我觉得圭多这个人物拍得很成功,贯穿他身上的始终是那种乐观的精神。”“我觉得父爱好伟大,圭多不仅保护了儿子的身体,更是保护了他的心灵,没有让战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最后儿子获救时看见坦克还真以为是自己赢来的呢。”“我觉得一个细节设计得很好,电影开头就放到这个小孩子是不喜欢洗澡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没有和集中营的人一起去‘洗澡’(毒气),所以逃过了一劫,这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虽然学生的语言略显幼稚,但是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把所学的东西灵活运用了,这种思维的拓展,技能的迁移,无形中又把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当然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这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坚持、运用。教师只有运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学,才能带领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
  
  李春燕,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