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孔德静
《纸船》一课的梦幻般的柔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形之下本课似乎显得失于平淡。二者文体不同,一个是外国现代诗歌,一个是中国古代寓言,当然不能用甲的标准套用在乙的身上,但成功的语文课总是有某些相通之处,文言文的教学能否也增加一些生机和情趣呢?有人曾在中学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这样的现象:中学生普遍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首先和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形式有关。文言文对现代的人来说,接触的机会少,使用的范围小,因而显得比较陌生,因为陌生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畏惧。这正像一般人对不相识的陌生人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上的戒备。然而这种情绪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就像陌生人经过沟通交往和也会成为好朋友。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来消除这种隔阂和畏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感知和阅读的能力。
其次是教学方法上的原因。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分析道:“多少年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的确,要想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必须从语言这个形式入手,而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词义等相对来说等易于量化考察,所以在中高考中都占有相当的分值,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人们似乎忘记了,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落笔成文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见解,抒发某种情感,而不是为了进行文字游戏,给后人留下徒劳的猜想和记忆的负担。正如《文心雕龙》中所写:“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成,理定而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在文言这个看似陌生的外表下,流淌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蕴藏的是先人宝贵的人生的、社会的乃至宇宙的经验和猜想,这些对现代人也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孔子说:“如有所誉,其有所试。”这些古文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道理、情感、愿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明珠。因此,从思想内核上去把握文言文的教学,才会真正使学习者受益,才不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同时,一旦学生的思想与文章发生了共鸣,教学中真正调动起了学习者的生活体验,文本阅读就不再是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而是乐在其中的时空对话。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积极创设氛围和情境,设法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如今我们反思古人的教学方法,会发现熟读成诵何尝不是一条拉近读者与文本距离的捷径。这只是靠记忆力来熟悉古文。还可以靠情感和思辨能力,或者靠几种能力的综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否也承载了现代人的离别与相思?“为之难亦易,不为易亦难”也不独是古人的学习规律吧。这些都是今人也能亲身体验到的。充分调动这些体验就能使文言文现代化,生动化。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的加以熏陶和渗透也是很有益的。这一点我自己就有所体会。我的小学老师是个幽默而又有些随意的人,他曾在自习课时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黔之驴》的故事,还得意地背诵了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他的本意是借此警示我们不要做技穷之驴。当时虽然并不太懂,但当后来遇到这篇课文时就觉得没有隔膜感,相反,亲切,熟悉,似曾相识。试问,怀着紧张陌生的情绪去学习古文和带着亲切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古文,哪个学习效果会更好呢?
当跨过文言的陌生感这道关卡后,文言教学已经揭去了它神秘的面纱,现代文的教学方法不妨拿来一用。毕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古汉语的很多词义、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所体现。如果我们带着一种探寻发现的心态去学习文言文,不是比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接受要快乐得多吗?语言是一种工具,只有当凭借它找到文字背后那些无形的语意、思想、情感的时候,语言的学习的意义才会体现出来,语言的学习才会表现出生机和活力。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音调的和谐,用字的精炼,结构的严谨,这些语言形式上的美也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达和保留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初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概述文章的大意,最好不要一上来就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这样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打击学习的兴趣。此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寻找或通过集体讨论找到答案,达到对文章正确、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生阅历适度的引申和生发,从而使文章获得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表演、绘画、辩论、多媒体、文章改写和续写等等都可以成为文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适度的留下一些空白和空间让学生去体味,而不要面面俱到。总之,以言知文,以文化言,不使二者有所偏颇,更不用对标准答案拘泥死守。这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从而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文言文这份文化瑰宝,并以此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获得美的体验,情的陶冶,走向充实美满的人生。
孔德静,辽宁渤海大学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