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挖掘

作者:马显艳 邹韦书




  “古人观虫鱼鸟兽常有所得,尔等读圣贤书却无甚悟”是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常常发出的感慨。如果说科学是用人人都读得懂的语言说出人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的话,那么文学就是用人人都读得懂的语言说出人人都感觉得到却又说不出的那种感觉。语文教学是以文学范例为主要讲解对象的人文素质培养活动,所以对讲解的文学范例中的情感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情感挖掘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课文范例中知识情感的挖掘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但情感往往是相通的。对知识情感的挖掘就是要用情感来激活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人是情感的动物,人在进行知识的探索时往往带有各式的情感色彩,且还会从探索过程中体味到许多新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对探索对象的情感支撑着人的探索欲望。所以,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本身就有人的情感注入。同时,人们在学习知识时,也会对要学习的知识注入相应的情感。一般而言,易唤醒人们情感的知识往往接受起来要快一些,弄懂它也较容易些。因此,人不论在探知还是学知中都带有情感色彩,这就为我们在讲授知识时发掘知识的情感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在对知识注入情感时,可以通过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反省自己在接受它时的感受来对其进行情感处理。如《斑羚飞渡》中通过对斑羚在猎人的围追下,陷入绝境时整个斑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物学本能行为,结合当时的气象景观、地势特征,构画出了一幅以死换生的悲壮画卷。作者虽然描写的是动物,但却在其中注入了十分深刻的人文情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当灾难来临时应该也必须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时的场景画卷只不过是添加了一些对如此必然抉择的情感烘托而已。因为生命延续的规律必将如此。
  
  二、学生情感的挖掘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挖掘。学生情感的挖掘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并与之形成互动。要做到此,教师就应该对所教的课文中学生可能产生的情感有一个预前的评估,这些情感,只要不悖理、不违法、不丧德,就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切忌用一些所谓的“标准”来否定这些合理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形成共鸣。例如,我们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有的学生会认为父亲不该送儿子,因为儿子已经很大了;有的学生认为儿子实在很不孝,既然思念父亲,为什么要二年不相见?为什么处处觉得父亲说话办事不“漂亮”?为什么自己不去买橘子,却让老父亲去?……学生的这些感受似乎与作者欲表现的“大爱无言重如山”的意思有相悖之处,但学生的这些感受也并无不妥,所以我们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否定,而是应该让每个不同的感受者解释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父爱的理解也会不同,而且父爱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情感也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教法情感的挖掘
  
  文学中的情感载体是语言。文学中的语言作为情感载体时,都能够表现出相应的语境、意境和情境。教法情感的挖掘就是要从例文的语言中去挖掘其中的语境、意境和情境,从而找到其中蕴藏的“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的感人至深的效果。我们来看看对“你去”这句简单的话的语境、意境和情境的情感挖掘:
  “你去。”则表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是一种一般平等的关系,对话场景比较普通。
  “你去?”则表示说话者有征求听话者意见的意思,对话场景比较和谐,说话者对听话者也比较尊重。
  “你去!”则表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有等级的关系,含有命令的意思,对话场景比较紧急。
  “你——去!” 则表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有冲突,说话者对听话者十分不满,对话场景比较紧张。
  所以在进行教法的情感挖掘时,我们最好能够从平凡的语句中去挖掘自然而然、而不是无病呻吟的“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的感受。做到了此,就能够赋旧题予新意或赋旧题予新说,至少也能够赋旧题予新语,从而达到感人之未感、悟人之未悟的效果。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深刻,启迪就独到。
  人的情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场境而生。在不同的场境中,同样的话语给人的情感调动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语言的情感挖掘时还可以通过创设场境的办法来进行。如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可以配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引导下,去体味不同的情感效果。在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配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配予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那么给人的感受就完全不同,配《命运交响曲》大家还可以认同,而配《春江花月夜》大家就认为有些不伦不类了。所以在进行语言的情感挖掘时,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不仅可以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还可以从音乐上、知识上、人性的特点上去挖掘。总之教法情感的挖掘要围绕着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进行,而不要去考虑调动的方式是否匹配。只要能够让学生产生情绪化反应即可。
  通过以上的情感发掘,我们就把学生看成了一眼泉而不是一只桶,这样课就有了情感之魂、知识之力和“容颜”之美。即使对所讲的内容接收有困难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并在情感上以接受,并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对课文理解上的众口难调,使授课上得更精彩。
  
  马显艳,邹韦书,教师,现居贵州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