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作文课堂动起来

作者:邓励平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语文教学基本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即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传统的写作训练课,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题目或范围,稍作提示或者让学生稍作议论,然后就让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上“创作”。这样的写作训练,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燃起学生创作的热情。而且,沉闷的创作气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创作。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审美感知七阶级”理论。在舒理安《审美感知心理学,感受,行为和要求的自我构成与多成次性》一书中认为人的审美感知分为1耗散结构级、2细胞器级、3细胞级、4肌体级、5反射级、6反思级、7演进一符号级等七个等级(图1)。
  
  前三级是“感受”阶段,4—6级是“行为”参与阶段,第七级是主观“要求”阶段。人正是通过第七级“要求”阶段来“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同他人区别开来”的。在这一水平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体现出个人的主观意识与创新思想。七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各种感官来“感受”世界、“感受”生活,深入体会,并主动地参与到作文课堂教学中,勤于思考、讲究合作与交流,才能使学生成为创作的主体,才能诱发出他们最大的创作热情与创作灵感,运用更多的写作技巧,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开放课堂——“感受”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繁冗、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到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3)单一的学习方式会把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乏味。同样,如果作文课也只是说说、写写,难免会让写作更令人生畏、生厌。况且,我们的学生生活阅历是那么少,对人生的体验是那么单纯,如果让他们呆坐在课堂当中写作文,他们又怎能不写出无中生有、空洞无物的文章呢?在图1中,体现了“感受”是“行为”与“要求”“意识”的前提。因此,我曾多次尝试,把(室内)写作课变(室外)体验课,让他们在观察、体验当中获取灵感与素材,写出更真实更有内涵的文章。
  例如写《冷》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在做课间操之前或上体育课之前把厚厚的外套、手袜、帽子脱掉,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体验天气的“冷”,或者再用感觉将这种天气的“冷”与生活中的“冷”对比,写出自己的体会。作文中不得出现“冷”“冻”“冰”这一类直观性的字眼,而要用内容去让读者产生“冷”意。由于摆脱了课室的局限,强调了室外的体验,同时又将身体体验与心灵感受联系起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情绪都特别高涨。写出了充满“冷”意的好文章:“……凛冽的北风像刀片般刮在我脸上,仿佛碰一碰,脸皮就会渗出血来……”此句用触觉用明喻写出肌肤之冷。“……最受瞩目的男子400米接力决赛,我班陈永超同学跑最后一棒……令人遗憾的是最后冲刺时仅以半个身位输给了12班的同学。我班观众席上顿时鸦雀无声。情绪的温度计在迅速下滑……”此句用借喻写出情感的失意、心中的失落。是细致观察与亲身体验让他们写出如此活灵活现富有主观意识的文章。
  
  二.整合知识及研讨评赏——“行为”参与阶段
  
  1整合知识
  我们的过渡教材中现代丈、文言文、语法、写作应用四大版块相对独立,只是在个别的课外练习中注意到彼此间的联系。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重视重新组合教材、更新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是借助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在作文课上,我也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整理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找到规律,学到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共同交流,并运用在写作当中。
  例如在《写出一点精彩来——精读仿写课》当中,我们在前一课时学习了李煜的《相见欢》。作品当中运用“剪不断,理还乱”的比喻手法来写愁思。于是,我在作文课前布置大家在《秋浦歌》《青玉案》《武陵春》三首诗词中,找出运用了相同手法的地方,并简要分析运用这一手法的好处,并以小组制作的演示文稿(power point)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与大家交流。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再次体会这种比喻手法的妙处。经过这一过程,同学们从古诗词、现代文的练习中都能体会到比喻手法的运用能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使描写更具体更生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和有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源泉。没有积极因素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4)他的这一番话说明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的发现能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找到规律,这方面的工作也集中体现了人审美感知的“机体级”、“反射级”,即“收集信息并进行加工”并“能够接受、记忆和学习来自环境的刺激,”“不断对习惯了的观点与行为方式进行质疑”(5),然后在第六级“反思级别”上进一步显露出自我(感受)、自我构想。而事实也证明由于规律方法是学生自己总结的,授课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的,因此,同学们学得更专注,创作热情也更高,在作文中把抽象感情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感人。例如一位同学所写的:“在回家的路上下着大雨,豆大的雨点打在我的肩上、脸上,有一种凄凉的感觉。连老天爷都不同情我。突然,雨停了!?抬头一看,原来是多个周六日陪伴我练球的爸爸!看着他慈祥而坚毅的眼睛,那一刻,我感到犹如沐浴在阳光下般温暖,刚才的滂沱大雨此刻变成滚滚暖流,温润着我的心田。”作品中的“我”感受到的来自父亲的鼓舞与关爱,心中自然感到无比振奋与幸福。学生结合环境并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种抽象的感情。
  2研讨评赏
  以前改作文,教师改得金睛火眼。发下去,同学们只关心自己的作文能否拿到“优”,对篇末的评语以及课堂上老师展示的作品不屑一顾。因此,我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研讨评赏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同学们从研讨中得到启发与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6)每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别组的四篇作文。在研讨中参考基本评判标准,找出每篇文章最出色之处,以及需修改之处。然后,再以三小组为一大组,选出相对最好的一篇文章,详细批改,然后向全班作展示。像陆倩仪同学的《当弹簧失去压力》,小组评价为:角度新颖,内容深刻,感情真挚,但文笔不够精美。秋莎同学的《失乐园》小组评价为:文笔精美,感情真挚,但题材略显陈旧。这样的研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同时,同学们互相交流意见,共评得失,对作文要求有更加具体化的认识。再者,同学们也在研讨当中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在自己的创作中取长补短。
  
  三.打开感情的闸门——主观“要求”阶段
  
  经过一系列的写作技巧的训练,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的作文基本上能做到结构匀称,文笔精美。“秋天的落叶如枯蝶片片飞舞,争相吻着它们大地上的影子”、“竞赛结果即将公布,我心如鹿撞”等精美语句俯拾皆是。然而,我们却很少能在作文中看到学生真情流露之笔,也很少发现学生作文中有不吐不快的酣畅淋漓。难道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吗?心理学上认为适当的氛围与诱因,能使人释放感情。于是,我尝试从这方面去下功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