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透句解意 纲举目张
作者:周计祥
一篇文章中,每个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所起的作用不是平均的。文章重要语句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言的,有的句子点明主旨,有的句子标志思路,有的句子意蕴深邃……具体情形如下。
主旨句 所谓主旨句就是文章中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这种句子是全文内容的核心、灵魂,又叫中心句。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了磨难,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在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他在开得茂盛的紫藤萝前停下了脚步。花过去遭受苦难现在又生机勃勃,这种情形感染了作者使其从“生死”的思虑、“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至此,作者得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全文的主旨句,这是个饱含哲理的句子。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体情感纠葛飞跃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索,感悟到生命的途径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却是美好和永恒的。理解该中心句的含义,也就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反复句 顾名思义,是指在文章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句子。其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此句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此句每出现一次,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从本句的反复出现中,我们不难体悟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矛盾句 这里所说的矛盾是指表现上对立,似乎说不通,实际上并不矛盾,而作者有意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因此,要深入体会作者这样运笔对中心的奇妙作用。比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的最后: “我到现在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就是所谓的“矛盾句”,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到现在(也就是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获得一点点关于他的消息,所以用“大约”来表示自己的猜测。但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的情形,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他死去是无疑的,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证明“我”猜测的结论。作者用了这个“矛盾”的句子表明:孔乙己是个活着无人关心,死了没人同情的多余人,这个看似矛盾的结局更进一步揭示了科学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含义深刻句 这类语句有的句意深奥,有的意思隐晦,有的运用修辞,有的有言外之意。理解这类句子,要或联系语境或结合背景或体会修辞的作用。像都德的《最后一课》“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这里,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韩麦尔先生用这句意蕴深刻的话语,告诉每一位法国人切不可忘记法语,要利用法语团结人民打败侵略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像《唐雎不辱使命》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就是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秦王说话的目的是你应该赶快把安陵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就要发怒,我一发怒就要像消灭韩国、魏国那样消灭安陵。该句充分揭露了秦王的蛮横无理、盛气凌人的残暴形象。
总领句 就是在结构上往往有统领下文作用的句子。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的第六自然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是以下四个自然段的总领句,因为下面四段依次从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再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文字写了对桐庐一带山水的总的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是全文的总领句,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绘了。
过渡句 指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过渡句有三种情况:有的独立成段,有的在上段末尾,有的在下段开头。过渡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九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河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是个独立成段的例子,表明作者从前文描写百草园转到了对三味书屋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草园的依恋和不能常到百园的遗憾之情。又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第三自然段讲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该段最后一句“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就属于用在段末的过渡句,下文接着就转入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了。而该文第9段开始一句“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就属于用于段首的过渡句,因为前面几段分别介绍了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的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本段转入对石拱桥光辉成就原因的分析,在段首用一个设问句来完成这种过渡。
总结句 是对全文或全段内容起总结、概括作用的句子。如韩愈的《马说》最后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为全文的总结句收束全文,既照应了开头,又凸现了文章的主旨,这里总结句和主旨句合二为一,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和不平之情。作为全段的总结,如《看云识天气》第三自然段在依次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之后,最后来了一句总结: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简单一句,就高度概括了四种云彩的共同特征,给读者美的感受。
思路句 就是能暗示或表明作者行文思路的句子。叶圣陶先生说过:“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这句话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思路”的含义,如《核舟记》表明思路的句子有“中轩敝者为舱,箬篷覆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这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这样,读者读起来就觉得有条不紊,毫无零乱之惑。
以上列举的这些句子,其中主旨句、反复句、矛盾句、含义深刻句是从内容上说的,而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思路句是就结构而言的。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阅读文章特别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如果我们能注意这些重要句子的作用,对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肯定大有裨益,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参考资料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现代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周计祥,教师,现居江苏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