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思想的芦苇

作者:郑灵飞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只关注记取结论,而忽视学习的经历过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我们要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我以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一棵思想着的芦苇,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一番思考,我首先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想先取得学生的共识。其中有几个问题是:(1)你觉得学习中“学”和“问”哪个重要?(2)你想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吗?(3)你觉得学习过程中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两者同样重要;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绝大部分都说想主动提问。在同学们对“问”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后,学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90%以上的同学都回答是:不知道怎么问。
  取得同学们的共识后,我就借此机会,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时,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
  叶圣陶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于是,我从网上大量查阅资料,积极吸取别人的经验,主要是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然后,我确定,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二是提问思路和内容。比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寻找问题,从字、词、句方面寻找问题,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问题,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问题,从文章的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
  除了上专门的质疑训练课之外,我知道,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应来自于日常教学中的逐步渗透。于是在备课时,我会有意识地渗透提问的角度和方式的指导,让他懂得,老师是怎样问问题的,让学生领悟提问的思路和内容。
  于是,我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从第三单元开始,在每篇说明文的教学中都向学生渗透说明文阅读的一两个方法,然后,让他们从这个角度对下一篇课文学会提问质疑。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我先复习七年级《看云识天气》等课文,提出有关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知识,并以问题形式展示:“你认为《看云识天气》一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请你说说《绿色蝈蝈》一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以相同方式来提问《中国石拱桥》。果然,学生一下子就学会了迁移,尝到了提问的甜头。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中,我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说明顺序,以及学会对说明顺序进行提问。在学生提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一较大的问题时,我又引导学生,让他们从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入手,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若干个部分,进而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于是学生注意了对本文内容的细致的理解和阅读,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几位学生还注意了课文语段中间的说明顺序,进行了提问,如:“作者在说明赵州桥的时候,又采取了什么说明顺序?”我也对这位同学进行了大力表扬,充分肯定他的问题。这样,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也逐步深入了。利用这个方法,在上第20课《落日的幻觉》时,我就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集体备课,设计问题,然后让一位同学自己到课堂上来为同学上课,想不到这位同学上的还真不错!他不仅注意到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等问题,还对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的安排提出了质疑。虽然,还只是一次稚嫩的体验,当我坐在他的座位上,当起了一个认真的学生时,我真为我们的学生而自豪!因为,他们正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者。
  
  郑灵飞,教师,现居浙江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