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东生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积累生活,实践感知
  
  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2、吟咏诵读。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具体方法有:
  (1)示范朗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
  (2)想象朗读: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者要沉浸在作品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出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3)对比朗读:语句之间的对比朗读,最能显示作者用词准确、句式选择的妙处,是培养语感的又一途径。
  3、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训练,语感分析
  
  1、课文教读中训练语感的分析能力。
  语文教读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揣摸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摸之后才能提出来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2、整体感知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
  (1)总体把握语言。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让学生从语言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让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注入学生的心田。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3)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义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就回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总之,语感像一泓流水,如果我们教师能从这二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这样既增大它的流量,又不致使其随处漫流,影响它的冲激力。
  
  罗东生,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