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考试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作者:张天川




  在阅读已经成为我们学生最有效地延伸自己生活途径的今天,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学生确定阅读材料,而学生面对教师精心挑选的“阅读大餐”却兴味索然,其效果就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孩子独特的阅读兴趣与需要。
  为此我想在此谈谈作为考查学生阅读的语文考试应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理解是语文考查中的重头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的语文阅读考查也趋向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文本,题型也多种多样。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阅读理解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特别是为解决问题搜集文本信息和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无疑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阅读理解材料的选择。
  当前,我们对阅读理解材料的选择是怎样的状况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我以为有以下几点不良做法:
  一、选择文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确定一篇阅读材料,要考虑的因素实在不少,实际中,往往考虑不成熟,思考欠深度,更多地带有教师自己的主观色彩,或者对考查目标不够明确,盲目随意。
  二、选择材料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艰深,多半学生难以理解,解题当然也就无从下手。因为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要求,这样的命题自然是失败的了。
  三、选择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时代感。这类文章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它们远离学生生活,要理解就得了解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作者的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知识,显然如果没有了课本的支撑、课外阅读的积累,而盲目地要求学生准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实在是为难他们了。
  那我们应选择怎样的材料来考查学生呢?
  第一:它应该能充分体现出科学的阅读理念。我们把用来阅读考查的材料摆放在学生案头,一方面需要我们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与定位,另一方面又不应忽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主认识。作为考查,我们不能缺少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而且也应依据这些来命题,来制定答题的评判标准,但我们也应该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拓展、延伸、评价,这些较之拘泥于作品的分析更有价值。因此,选择的阅读作品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要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阅读思想。
  第二,它得适合学生阅读。学生是特殊的阅读群体,阅读心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诸方面都在形成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为他们选择文章时严格把关,把思想情感、描述内容不适合他们涉及的这一类摒弃在外,不能把对世界的甄别抛给学生,因为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不宜选超出学生特定年龄阶段所限制的情感体验的范围,因为这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宜选包含太多穿越红尘,看淡人生的作品,因为这不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我们更应该选择那些情感较为纯净而单一的,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塑造良好品行的作品,让他们做题的同时,也能进行一次有益于心灵的情感旅行。
  第三:要难度适中,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自主阅读。选择阅读材料要有梯度,不能初中三年,阅读材料“无国界”,甚至高中的东西初中也照用不误。我们的阅读考查是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文章应该考虑能让大多数学生读出味道来。一篇用来阅读的文章多数学生读不懂,难以准确把握它的要义,结果多数学生的答题错误百出,这绝非是一次成功的命题。
  第四:要有情感激发点。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感情的共鸣,就谈不到细加品味,而让学生做阅读理解却需要他们走到作品中去。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学生不好好读,首先得考虑我们是否为他们选对了精神点心,是否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抒,使他们蛰伏的灵魂苏醒。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不仅对学生口味,而且“好考”。好的命题设计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找切入口,从而唤起他们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文本双向交流。从而学会互相理解冲突双方的立场和感情。做到“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行为,但我必须了解你这种行为和原因”。
  第五: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文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能力的形成可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样样都需要他们不懈的努力。通过做阅读题,就是要提醒学生,这些都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影响自己对作品的准确把握,影响自己的语文考分。果真能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应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刁难,重在让学生在阅读的反思中不断前行,提升自身素养;多一点厚重,少一点浮躁,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领悟,承担社会道义。这不仅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张天川,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