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文言虚词复习三突破

作者:王志虎




  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虚词意义、用法的分类辨析始终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笔者以为除了构建单个虚词的知识网络,采用同义归类、同用归类、词性归类的分类整合策略外,还必须重点突破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突破部分高频率虚词
  
  1、利用名篇背诵构建单个虚词的知识体系。《游褒禅山记》是叙议结合因事明理的范文佳作,全文共532个字,“其”就出现了20次。所以以本文为主,兼顾其它篇目构建“其”的知识体系极为必要。现示例如下:
  
  2、利用典型语段或题型巧记虚词。如: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该文段不足百字,却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其中狐狸的奸诈胆小、犬的克尽职守都让我们过目难忘,而十二个“其”字更是囊括了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按序号依次为大概、如果、其中的、自己的、将、他的、是、还是、它、那些、还是、难道。仔细揣摩,心领神会,定能受用终生。
  
  二、突破易混虚词
  
  在《考试大纲》所列的18个文言虚词中,有三个虚词因其词性的灵活性和用法的沿袭性成了绝大多数考生的认知难点,它们就是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的“以”“与”“因”。复习这三个虚词必须正本清源,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介词,什么是连词;又要让学生学会判断介词连词所在句子的语法特征。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这些都是规律知识,也是判断“以”“与”“因”词性的唯一依据。不信,请看下面有关“以”的句子。
  (1)以金笼进上 介引工具 用 (2004年 浙江卷选录)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引凭借的名义身份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介引方式 用,拿 (2006年湖南卷选录)
  (4)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介引凭借的条件 凭借(2006年安徽卷选录)
  (5)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引原因 由于,因为(2004年江西卷选录)
  (6)汝殁以六月二日 介引时间 在
  (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介引对象 带领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而且”(2005年北京卷选录)
  (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连词,表目的,“来”(2005年浙江卷选录)
  (10)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连词,表修饰,“而” (2007年四川卷选录)
  (11)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连词,表原因,“因为”(2005年福建卷选录)
  (12)(以)啮人,无御之者 连词,表假设,“如果”
  (1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连词,表结果,“得以”
  (1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连接因果复句,“因为”
  上述14个句子中,前7个中的“以”都是介词,去掉后句子很难读通;后7个是连词,括号中的“以”均可去掉,但句意不会有大的影响。这也是由虚词“只起衔接作用,属‘软组织’”的特性决定的。
  容易混淆的第二种情况是:极少数虚词在词性相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解释,如“何”作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也可译成“为什么”,根据“何”在句中的位置及充当成分判断其意义是主要依据。一般来说,“何”作谓语、状语时,译为“为什么”,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和“作计何不量?”“何”作宾语、定语时,译为“什么”,如“大王来何操?”和“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等。
  
  三、突破有特殊用法的虚词
  
  复习虚词往往会因关注普遍用法而忽视其特殊用法。如“乎”是表示各种语气的助词,这是其主要用法;但在唐宋及其以前,“乎”当介词,相当于“于”的现象很普遍,像“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间”等等。而第三人称代词“其”“之”活用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现象,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如:
  (1)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
  (2)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自己)
  (3)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我们)
  (4)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你)
  (5)不患其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自己)
  (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你)
  (7)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你们)
  其它如“焉”“诸”等作兼词的现象,也因其特殊而容易被忽视。
  
  王志虎,教师,现居甘肃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