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作者:成少华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在景、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类型的分别。
  所谓借景抒情,即客观景物是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主体,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不动声色,甚至是客观、冷峻地描写客观外在的景物来寄寓隐秘、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者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背后的内在蕴味时,才会咀嚼、感悟、凸显出诗人寄托在景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纯粹的写景诗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景物诗毫不例外地涂抹着作者的情调,大多数就是作者心声的形象表达。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确实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作,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旖旎柔美的春光;而实际上,恰是一首抒发细腻友情的抒情之作。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又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面上,确实是描绘了“半亩方塘”的景物特点,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塘水如镜,阳光照彻,白云倒影,清澈透底;实际上在铺垫之余,作者借助最后一句景物描写“为有源头活水来”阐释了呈现上述动人景象的原因,形象地抒发读书明理之后心灵澄明的境界,源自不断地汲取新知的读书之乐。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苍松、翠竹、腊梅、杨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植物性景象,杜鹃、大鹏、秋蝉、鸿雁、雄鹰、昏鸦、瘦马、老牛、白鹤、猿猱、长蛇等动物性景象,以及各自连接所形成的综合景象、动态景象,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有的诗人还将景物拟人化,赋予景物以人格化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鉴赏诗歌时,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系列景物,它到底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则是将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融合、外化在有声有色的客观景物的描写当中,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这种景与情的关系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杜甫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感情,感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情景交融有四类: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律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清悲凉之景融流离悲怆之情;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熨帖、细腻的情怀融杜甫“喜”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的雄阔壮丽之景反衬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思;以哀景写乐情,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中感伤的夕阳意境衬托老年人积极昂扬、执意进取的豪迈情怀。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其实分别是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抒情方式构筑的。
  
  成少华,教师,现居湖南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