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另眼相看课程改革

作者:周 华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语文教师正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由课内走向课外,全方位地展示了语文教师的风采。可另眼看周围,你会发现在这耀眼的光芒下,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备课
  
  1、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实质
  备课是一个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重点应放在何处?显然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上。但现实状况是:教师备课就是抄写教案;领导抽查教师备课也仅看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能否做到一课一个详案等。有数据显示,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而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真是本末倒置,怡笑大方。
  2、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各不相同,所以每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因此备课应该百花齐放、各具风采,充满创造性。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平时的教案交流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甚至一份教案重复使用数年之久。
  3、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
  有些教师备课只认教参,成为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依据教案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除了教参外,备课时几乎不找其它资料,试问“活水”从哪涌来?
  
  二、上课
  
  1、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们确实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体参与,实际上是好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闹哄哄的,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2、课堂提问实效不够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老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考试
  
  1、试题形式单一
  近几年来,最让语文教师感到新鲜的是每一大题后面依次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请你仔细回忆,认真细致地解答,并祝你旗开得胜/在古诗词阅读,对于刚读中学的你,确实有点难度,没关系,只要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行/你已取得了前面的成功,请再接再厉,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中,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请继续努力吧,点点滴滴中又将悄然成长!/祝贺你,你离成功仅是一步之遥了,下面请你认真完成这篇作文,为你的成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吧!/这些话洋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似一位师长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关爱,着实令语文教师欣喜,课改的脚步已向考试迈进。可再仔细看,发现题目的类型依旧是四大板块:默写、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只是阅读由课内转向课外,作文由“命题”、“半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仅此而已。连分数的设置都相对不变,甚至每一小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以往也大致相同,为什么搞得红红火火的课程改革,在考试这方面却步履如此艰难?
  2、评价学生有失公正
  有些评卷教师抱住标准答案不放,生搬硬套,许多睿智的火花被红红的“×”扑灭,作文评改也拉不开档次,总是在固定的分数上徘徊,精美作文判成不及格的并不少见,“韩寒”“田晓菲”等一次次被埋没。
  3、评价教师,分数至上
  每次期末考试,学校组织得极其严密,这一次考试是考核教师的关键,达优率多少、及格率多少,在全年级的排名(实行末位淘汰)、在全县的排位(同奖金挂钩),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分数,至于你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少工作,尝试了多少改革,积累了多少经验,研究了多少课题,一概不论,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至上,评优评先、评职称,分数说了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求索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讳疾忌医,真诚地呼唤课改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周华,教师,现居江西上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