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教育

作者:张菊兰




  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语文也是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下面,我仅就我个人在执教《我的呼吁》中的一些做法谈点自己不太成熟的体会。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2002年修订本中新增的一篇演说词。前两年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其中的关于生命伦理、关于生存环境、关于道德情怀尤其是作者的传奇人生业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都一直深深地牵动着我的思绪。经过三年的沉淀,今年再次执教本文,内心的感慨似乎更明确了一些。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从中感受一些文化的气息,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走近作者。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涉及的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与经历及其在西方的影响,从而创设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史怀哲产生崇敬之情,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就不自觉地与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非常重视选文的思想性。课文以经典为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利于课堂教学占据思想道德与语文的制高点。《我的呼吁》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作者史怀哲,在他的一生中竟然涉及多个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领域,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领域的研究与造诣都令人咋舌,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曾有人问世上什么东西的力量最大,答案是种子。读了有关史怀哲的生平与成就介绍,我看应是人的潜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当下是一句时髦的广告语,但似乎在史怀哲身上应验了。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也许刚刚开始,但很多学生厌学甚至厌世,更多的是因为面对竞争缺乏信心,于是便自暴自弃,变得叛逆甚至故作深沉标榜自己看破红尘。通过引导学生以史怀哲为例,以人的潜能为话题展开讨论,能使学生感受到伟大心灵的博动,在高山仰止的同时也倍受教益,增强了同学们对自我潜能挖掘的信心。
  2、走近文本。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的博大情怀感受“生命之重”。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应该穿过语句的表层,挖掘其蕴涵着的思想价值,正所谓“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从而必然涉及对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和世界思想道德观念的再认识。《我的呼吁》虽然是一篇演说词,但它精辟而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伦理的激情召唤。现代文明社会崇尚竞争,喜欢把一切事物都分出个优劣高下三六九等,损不足以奉有余,并振振有词的辩解,说什么物竞天择这是自然的法则,落后就要挨打,也就该挨打,似乎不打就不足以表现胜利者的荣耀。也许我们的文化先驱们在构建现代文明精神时过于激进,否定了一切传统的民族精神,使现代中国人在饮鸩止渴的追随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而不能自拔。史怀哲的呼吁对于我们无异于当头棒喝,使我们能够在人性的迷失中抬起头来重新审视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世界。“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在茫茫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生命的极其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有理由使我们将之看成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不独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对一切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爱并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这就是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讨论到这里,学生心中对生命、对生活的爱能不油然而生吗?爱心与责任心教育不是水到渠成么?
  3、走进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大社会与小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拓展、延伸对文本的理解。在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的讨论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我试着引导学生拓展讨论。带领学生设计一些思考题。如:结合作者去非洲的行为说说作者对苦难的态度怎样?对你有何启发?如何理解“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作为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也许是善,正如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但现实中却到处充斥着苦难:小到个人升学与就业的生存压力与困惑,大到世界范围内的暴行、瘟疫和战争。美伊战争、禽流感等不都是鲜活的例子吗?读到文中作者的观点,能不让我们反思直面苦难时应有的态度么?史怀哲认为:一切生命都有生命意志,他们都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并要求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人类不但对其他动物肆意作践,尽其虐杀之能而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或从不听从内在良心的呼唤而听任自己的残忍;而且,人对其同类也同样地麻木不仁,往往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们听从自然所教导的残忍的利己主义,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同类,甚至以其他任何凶猛的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才能大规模毁灭同类。然而,伦理精神的丧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因为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会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所有的生命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担负着摆脱其他生命苦陷于其中的无知的道德责任。这些探讨与分析,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作者的呼吁声中感受到了生命之重。
  思想教育的缺席,会使我们发育不良,甚至于成为“危险品”,而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的缺席,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培植真心、培育爱心、培养美感、牵引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精神的培养一起来抓,使得语文教学充满思想之光。
  
  张菊兰,教师,现居湖北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