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朱 嬉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大,学生实践训练的机会多,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语文教学传授给学生术语,落实知识要点,强调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一语几乎成为美国教育开口必谈的关键词。《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在术语表中对此概念作出的定义是: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过程特征;发散性思维。”
与此相联系的“批判性阅读”成为美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对此作出如下定义:
“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文本:提出假设,探讨观察问题的视角,批评社会和政治的基本价值观或立场。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对抗性的、积极的阅读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与世界两个方面。批判性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经验,反过来,又借助文本形成并发展自己对个人和社会经验的批评性观点。”
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外在强加的被动式积累学习过程。批判性阅读则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美国如何教《项链》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美国高中语文篇目,这篇小说选编在九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中一年级)《文学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McDougal Littell 2000年版)一书中。美国语文教育研究表明,好的阅读是有目的的,是积极的,因此,每篇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提出有价值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并回答。本文旨在通过客观地介绍美国语文《项链》一文的内容编排和练习设置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环节,希望能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一些启示。
以课后练习为例,《项链》的课后练习从阅读、写作、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以及听和说四个方面展开,体现了美国语文教育训练的系统性。课后练习一共3页,分三个部分:思维与文学、机遇与挑战、语法和作者介绍。在“思维与文学”中围绕课文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对所阅读的文本作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批判性思考的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几项任务:
1.玛蒂尔德知道这串钻石项链只是一串塑料项链后,她的思想感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玛蒂尔德由于这种经历,最后,她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思考:
在生命中,她看重的东西
积极与消极的人物形象特征
她对待别人的行为
3.玛蒂尔德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你认为,这样最终是毁了她还是拯救了她?解释你的答案。
4.积极阅读:原因和结果
浏览你在“读者练习”中绘制的《项链》中的主要事件示意图,依据你的看法,在本故事中,原因和结果链中最好的观点是什么?用故事中的证据支持你的答案。
5.拓展交流:
(1)批评家之角:文学批评家Edward D. Sullivan 宣称:《项链》这篇小说的矛头并不是指向道德的,诸如“诚实是最好的方针”,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盲目的机会原则”在起作用。你同意还是不同意批评家的观点?引用证据证明并支持你的观点。
(2)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结果又能怎样?根据故事提供的她的感情和行为,请你思考一下,她的未来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3)联系生活:今天,当人们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之后将会追求什么呢?你认为追求身份地位有价值吗?解释你的观点。
这项内容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价值观念,对文本的深层意义进行挖掘,并且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美国加州语文课程内容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尤其是《项链》一课中让学生挑战文学批评家Edward D. Sullivan的观点,并引用证据证明和支持自己的观点,更是体现出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它不迷信权威和名人,只相信自己理性的思考,它把一切都纳入质疑,但绝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习惯地通过质疑过程,辨明是非、优劣和真伪,然后决定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是部分认同,还是全部认同。“批判”在这里表现为一种方式和手段,而绝不是目的。批判性思维所表明的不是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它是一种质量型和效果型的思维,揭示的是一个人的关键素质和实际能力。
从整篇课文的内容编排来看,美国语文教材承载了很丰富的信息,练习设置系统而规范。借助教材,教师不仅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而且兼顾学生的心理情感和心智水平的发展。教材编写还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很大的选择余地,这样的教学目标直接而明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人都能够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并得到鼓励。
三、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美国语文教育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追求批判性思维训练。他们认为,思维形式不仅决定着生活的内容,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决定着生活和思考的质量。因此,文学阅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批判性思维指的不是挑剔别人的错误,也不是指责负面的影响,而是要求读者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广泛接受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做出自己的合乎公正的判断。结合文本内容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该文本之后做出回答,这是美国语文教学“有效性”规定的内涵。好读者能够进行积极阅读。在积极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体验复杂的阅读过程,理解文本的意义。设置开放性问题,即不提供学生确切答案或问题本身就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作深层的探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答案正确与否,真正的意义是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平常教学的训练内容,而且成为考试评价标准之一。比如,在美国最新的大学入学考试SAT(学术潜能考试)作文试题中,获得满分6分的评分标准之一是:
“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发人深省的是,中国的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用的是注、疏、解的思维模式。中国教育的“童子功”入门第一招是“听话”。至于“批判性思维”,那是成人以后再考虑,或者根本就用不着考虑的问题,从小就学习人云亦云。中国教育往往首先肯定教材的经典性,既是经典,就只能注,只能疏,只能解。只需要理解、记忆和消化就行了,用不着质疑、否定和超越。如果有个别胆大的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老师或者干脆封杀,或者给予道义上的鼓励,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经典中去。通常情况下,中国教育是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超越权威崇拜去追求真理的。以高考作文为例,学生的作文就被人为地设置许多禁区,按新八股一样的规则写,按老师指点的套路写,基本分就有了保障,倘若形式和内容个性化了,结果一定是悲惨的。
在中国,批判性思维不是从来没有人运用过和践行过,只是运用得极不普遍和极不习惯,从整体而言,中国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气候。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第一是存在的;第二是有差异的;第三是可训练的;第四是可测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美国的阅读教学一直强调学生对作品的个人反应,极力推动学生从多元角度去诠释作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文中找出材料、细节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注重对阅读过程的反思。教学方法上以对话为主,师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平等交流。注重客观、理性地分析课文的表现魅力、风格、作者观点,注重因果关系和相互关系的探究。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都不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让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文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语文教育本身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也沉积着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积淀。美国没有可以炫耀的悠久历史,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历史条件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无一不在影响着美国的语文教育,从而使其具有了自己独具的特点。可见,训练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语文教育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美国的文学教学始终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并且借助文学分析和文学反应,追求文学教育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38)
[2]王爱娣,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J],语文教学研究,2005(9):110~112
[3]王爱娣,美国语文《项链》怎么教,语文教学研究[J],2005(9):108~109
[4]李丽华,欧美母语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及对语文课程的启示[J],语文学刊,2007(6):7~9
[5]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29
[6]姚利民,国外对教学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研究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1(5):18~21
朱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