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高 志 孙 浩




  语文的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可行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高职高专院校,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为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借鉴。下面我从语文的本质内涵、职业院校和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之需这几个角度来就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1、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统一是语文的内涵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它把二者融为一体,具有双重效果,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成员的智育、德育以及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流”。
  下面我分别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来论述语文这两个特性的不可分割性。语文的工具性,就是指熟练的使用、运用语言。语文的“工具性”的基本内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这一思潮本质是以唯功利主义科学观为基点的,当年提出“工具性”内涵与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科学观相契合,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它就是指语文的工具性,从科学性角度来看,它具有先进性。
  但是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就会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王鹏伟认为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的最大失误是“把语文的学习重点放在逻辑结构的分析上,即如何应用语文、如何分解语文的基点上,而忽略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人文性),因此是片面的……其看似科学,其实是误入了实证主义的歧途”。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同的见解,王荣生说“语文教育领域理性的张扬,其历史进步意义应该充分肯定,但对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应保持审慎的态度”。
  语文的工具性是显性的,而人文性是隐形的,而人文性需要通过语文的工具性来传达出来,因此长期以来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文的纯技术、应用性训练,而淡化了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使学生缺乏人文意识:不懂得感恩、不知道爱护动植物和爱护环境、不知道友爱,自私,甚至出现斗殴、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事件等。语文人文教育一再地被人为地延宕,成了物质文明发展的祭品,“现代化进程使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空间几乎被‘现代性’所冲垮,大学的人文精神追求也受到冷落和排挤。人文教育作为一种超越性教育,于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而被不断地边缘化、公式化”。
  片面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于是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其着眼点是“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的人文性,不等于传统中所说的“道”,也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在人,即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人”。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但同时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而忽视其工具性教学,因强调内隐学习而放弃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应“将语文知识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和谐地统一起来”。
  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符合语文本质内涵,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两面体”。但要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结合的目标,必须“在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实施上下大功夫,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2、职业教育要以人文为基点,强化应用。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强调的是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强调就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实现就业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过分强调,难免会忽视语文人文性教育,在学生心中也会产生轻视语文的念头,且高职高专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视不够,致使自己语文功底差,尤其是人文意识严重不足。而其人文性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学会相处,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大力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才能够弥补这一缺陷,所以职业教育应在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基点上,重视其工具性教育,强化专业应用型教育。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熏陶来让大学生摆脱功利思想束缚,而不是靠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学作品是作用于人的灵魂,让作者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将作者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审美体验融入作品,读者只有摆脱现实和功利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通过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之中,进行‘对话’才能与读者心灵沟通,发挥他们作品的功能。”
  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高职毕业就业率不仅仅取决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毕业生的人文思想素质,而很多大学生和高职院校却只强调有形的、可衡量的实际技能,忽略了人文教育这一层面。虽然从历史上说,实用教育在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加强,但并不是只靠实用教育就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那只能把人带入冰冷的物质之中,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以人文为基点,才能更好的培养健全的人,才能创造出更多物质成果和更优秀的精神成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办学宗旨申明“设立大学是为了给社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必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要建立在人文的基点上,不能过多加入书法练习、应用文练习、口语训练等实用内容,而把其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忽视了。
  以上无论从职业教育的本质,还是从高职高专的现状来说,职业教育都必须加强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不能忽略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专业课应用型教育,而人文性教育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其审美、鉴赏等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必须以人文性为基点,强化应用性教育。
  3、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
  现代文明的产生,以工业化生产为前提,既要求高职高专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教育,又要求加强大学语文人文性教育,二者不可分割。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语言文字,如何与别人交流沟通,如何书写材料,如何以语文为基础学好其他学科等,这要求必须加强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语文的工具性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做的较好,很多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加入了大量应用文的写作;相比之下,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不仅由于学校重视力度不够,有的还大量砍削语文课课时,甚至有的学校不开大学语文课,致使语文人文性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人文素质教育极为重要,而高职高专中的大学语文是最基础最强有力的人文性学科,“近几年很多学者都指出在医科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而民族文化教育自然是人文教育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虑到医科学生的繁重专业学习,以文学为主融合多门学科的大学语文课程是既能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较好选择”。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从大力强化实用教育的极端行为中更正过来,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主要是加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但也更要平衡语文学科中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的教学,使二者统一起来。
  4、和谐社会构建之需
  和谐社会要求即要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又要重视人文社科知识,这样才能使社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人是社会的分子和所有人类活动的主体,只有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发展也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而现在社会极度强调自然科学知识,而人文社科知识却在冰冷的自然知识压抑、规约下萎缩。“自然科学知识成了知识王国中的主宰者,并把自己的标准和模式树立为知识的意识形态,贬低、压抑和规约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因此,只有“积极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用科学思想、先进文化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大众文化,并对公众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社会的人文关怀,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才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历史、哲学虽从语文中分离出来,但语文中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知识,因为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汉语言知识,更好的写作、说话、进行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的人文底蕴,培养良好的品质、价值观,甚至通过作品丰富了自己的体验,增强了自己意志力、信心、心理承受力,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创造了良好的学校氛围和社会氛围,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必须要把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学平衡起来,不能过分强调一极。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使然。
  以上从几个角度论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可行性,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协调统一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统一起来,必将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水平。
  
  高志,孙浩,教师,现居河北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