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教什么和怎样教语文
作者:胡维德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上出现了学生理解不好文章、写不好作文等问题,是缺少教学设施?是学生不用功?是教师教学不认真或是教学技能差?都不是。学习者越来越聪明且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学理论越来越丰富且科学;教师对教学认识越来越透彻且教育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看重人文性,错认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书育人和语文的学科性质加以明确并摆正其关系。
教书和育人虽是两个不同概念,却密切相关。社会的育人是通过宣传、规范和“行为”等方式进行的,而在学校它们是统一于一体的,教书就是育人,育人要使用教书的形式。育人是教育目标之一,是对各学科的统一要求,各学科都要把它贯串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但是每一学科由于本身特性而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因此不能为它忽略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语文学科而言,工具是这一学科的重点任务,育人虽然重要,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仍然属于它的“附带教育产品”。语文的定性以前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说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虽然定义不同,但其表述时对“工具”和“思想”的排序已经显示了主次:语文的工具性是第一性,其它属性是次要属性,要为“工具”让路。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兼顾,更要确保重点,不能为拓展领域而不顾自己的主阵地,以便学习者掌握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学生还没读懂文字的情况下就急忙步入人物分析和思想认识,结果却是人物感受不深,思想认识不清,语言文字也没得到训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没认识和把握好学科工作重点(语文老师不是政治家或思想家,所以不需要把思想性放在首位);二是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和学生问题的增多,导致了过分看重思想教育;三是没正确处理好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教师不是通过承载它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而是把文字和思想看作两张皮进行单独的教育。
当然,我们还要科学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灵活把握和处理重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人文性)是对这一学科的总要求,但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这两者的比重应该有所变化,做法应该有所区别。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知母语,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同时启蒙文学),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基础,利用各种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大学的语文教学是另外一种情况,由于学生经过中小学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认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又即将走上社会,所以老师采取学生速读或课外自读课文,以便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教育的教学做法。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科学认识并处理好重点问题,避免瞎忙和。
二.怎样教语文?
与上面讨论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教语文。语文课文的特点是其内容的广泛性,既有科学又有政治,既牵涉历史也牵涉到地理,既跟本国相关也与外国相关……这种“散漫”使得语文教学不能够像其它课程那样集中精力,专注于“一点”。就拿生字词来讲,不解释会影响课文理解,而解释会“拉扯”到其他学科,一些语文老师把课上得漫无中心,不见重点就与此有关。
如何使语文教学不受或少受其它因素干扰,不被做成“大杂烩”?答案是确保“工具”,合理扩展。第一,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立足于文字,不盲目跃进。语言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作者将其思想感情寓溶于文字,读者也得借助语言文字体会理解。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知识,就会影响其阅读理解,影响文章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如果老师把“工具”作为主攻方向,学生有了理解语言文字的本领,就能有效地理解文字,受到文章的感染和教育。第二,要把握好语文的扩展。一些老师由于没有认识语文的广泛性问题,错误地认为“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无限度地利用课文延伸,与“外界”作星罗棋布式的“网络沟通”,或者为了增加学生知识左穿右插,或者为了能力训练而舍弃课文理解,结果各种声、像和文字资料及练习等将有机组成的课文打散割裂成零碎的文字片段,学生在读、听、看、记、忆之间奔忙,工具学习没有了,阅读没有了,语言品味没有了,文章的美感得不到……教学本应该围绕中心和重点并将其突出,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而“储藏室展览”的“旅游教学”却使它变成了蜻蜓点水,因此学生所得也是肤浅和杂乱的知识和印象。第三,思想(人文)教育不勉强。这是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原因有两点,一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寓含在文字中的;二是语文不是政治或历史,所以语文的思想教育不适宜直白地告知。语文的思想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语言文字工具的“桥梁作用”,像于漪说的那样“让文章的思想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心田”,才能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个老师教《乌鸦喝水》,硬将狐狸对乌鸦说的“你的孩子好吗?”跟“母爱”联系起来,说这样发问是母爱的自然表现,也是狐狸利用母爱投乌鸦所好让它开口(乌鸦叼着肉不吃是要给孩子吃的)。试想如果老师是对中学生这样讲,他们会怎样想,或者这些小学生长大后回忆起这个说法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胡维德,教师,现居安徽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