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今年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喜欢老舍等
作者:佚名
2008年揭晓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是“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低层的探索者”。克莱齐奥从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曾三次来过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说过:“那是在1967年,我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我的家乡尼斯的天空在我的眼里看来好像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就如同我看过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插的古老的版画一样。我买了一本汉法词典,还有一本中国书法的教材。我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这件事长久以来都是我的一大遗憾。但我却一直保留了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兴趣,对我来说,它代表了东方思想的摇篮。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北京小说家老舍的小说。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其实,他的作品与老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注社会底层,关注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和命运。
杜甫后人为争夺宗谱上法庭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晚年居然到了不乞米就无以活命的地步。不过,因杜甫的名字而颇具吸引力的《杜氏宗谱》,却在诗圣辞世1200多年后,引起了一场官司:杜甫后裔成员为争夺全套《杜氏宗谱》的保管权,要对簿公堂。杜甫的后裔杜菊凤等3人作为原告,诉至闸北法院,主张要求全套《杜氏宗谱》的保管权。杜菊凤等称:原告与被告均系杜氏家族成员,且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后人。早在清末民初即公元1911年,适逢杜氏家族第七次重修宗谱。原告的祖父杜三宝就在杜家祠堂按族规,受领了这套辛亥年版的《杜氏宗谱》。祖父去世后,《杜氏宗谱》由原告的父亲杜叙昌继承保管。长期以来,《杜氏宗谱》一直安放在常州祖屋的房梁之上。2004年春,定居在上海的原告兄长杜焕荣因伤在家休息,向原告提出借阅宗谱以供其解闷并研究。2007年3月,杜焕荣去世,留下遗嘱称宗谱由其长子杜华继承保管。今年3月中旬,因杜氏家族众多成员均欲重修宗谱,填补近一个世纪的空缺,原告致电被告朱翠英(杜焕荣之妻),请其将宗谱交回老家,以便重修。但被告以宗谱交自己儿子继承为由不予理睬。原告认为,被告占据属家族共有的《杜氏宗谱》,侵害了家族其他成员的利益,理应承担法律责任。
清洁工处女作获首届澳大利亚总理奖
前任清洁工史蒂文·孔特(Steven Conte)以首部小说《动物园园长的战争》战胜众多澳洲文坛老手,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该国新设的首届总理文学奖。根据规程,评委会的权限仅止于确定七部决选作品,最后的大奖得主由陆克文总理亲自圈定。这一规定曾在澳大利亚文坛引发对“外行指导内行”的强烈争议。《动物园园长的战争》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柏林,讲一位澳大利亚女性与其德国丈夫——即书名中的动物园园长——在战争期间的遭遇。42岁的孔特1966年生于悉尼,在新南威尔士乡下长大。为圆文学梦,他曾经到处打工,开过出租,也曾云游欧洲,当过酒吧小厮和清洁工,终在柏林发现灵感降临,从而写就这部作品。
《胡适未刊日记》整理出版
2005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克武先生接任胡适纪念馆主任。在清理馆藏时,发现若干五十年代中期迄六十年代初期逐日记载胡适活动的记事本。原件多以圆珠笔手写,有时因匆忙记录,部分中英文字迹均极潦草,且时有涂改,加以圆珠笔油墨年久漫漶,故极难辨读之处颇多。该馆先请潘光哲先生整理,后由程巢父担整理之责。据程巢父介绍,工作中有些难题,正经八百地穷究苦索,往往竟不得解;而在毫不相干的闲读杂览之中,却因侥幸、巧遇,居然获得意外的解决。这部日记经慎重整理复印,暂拟名为《胡适未刊日记》,将由有关出版社出版。
魏明伦谈赵忠祥18首诗作
前不久,赵忠祥随“心连心艺术团”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回京后看电视直播航天英雄太空行走成功,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写下题为《神七赞》的七律诗,诗曰:“飞船腾焰人云霄,载我英豪举世骄。出舱漫步伴天链,定轨疾驰巡鹊桥。自古升空常似梦,从今奔月竞如潮。敢请嫦娥捧陈酿,桂花香满共玉瓢。”没想到,这首诗在巴蜀鬼才魏明伦眼中是“一首伪七律”,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第七句和第八句平仄失调。对此,赵忠祥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却在他博客上又发表18首旧体诗,以证明自己作诗才华。魏明伦说,这18首诗虽大有进步,但他仍发现有7处差错。魏明伦承认,如今文化娱乐圈很难找到能写旧体诗的名人,赵忠祥能写成这样已算不错了,连许多文化圈内的作家、诗人也不会写。前一阵,汶川地震后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所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叙》就是一例,那词写得“狗屁不通”。魏明伦说,如果说赵忠祥是内行有差错,那王兆山则是外行在瞎写。可惜,现在不懂装懂、乱写诗词者太多,真应该好好普及一下古典诗词知识。
《追忆似水年华》75册手稿将陆续出版
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布鲁斯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对世界文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普鲁斯特使用普通的笔记本,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并在笔记本手稿上不断进行添加和修改。作家在笔记本右面断断续续地写着原稿,之后又在笔记本左面进行添加和修改。这样的一部手稿把各种各样的逸事和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复杂、壮大的故事。在被列入出版计划的《追忆似水年华》的75册手稿中,第54卷的一部分作为最先出版的一册,已由比利时的BREPOLS出版社出版。这卷手稿,也即该长篇小说的第6篇《失踪的阿尔贝蒂娜》,是和普鲁斯特的真实经历紧密相连的、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部分。笔记本手稿上左边的作者添加修改也非常多,原有的纸张写不下又添加纸张的痕迹也能明显地看出。该手稿的第54卷的出版是法国国立科学研究所的2名研究员和日本一桥大学的中野知律教授合作的结果。今后,研究人员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75册手稿全部出版。参与该研究出版计划的大阪大学教授和田章男指出:至今为止只有专家接触到的手稿如果被完全公开的话,其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
上海地铁设流动图书馆
据《读书周报》报道,上海首个“地铁流动图书馆”在地铁9号线各站点候车厅亮相,首批书籍开始在乘客之间“手手相传”。“流动图书馆”的书籍以杂志类为主,按照刊物的出版频率,管理部门会定期更新这些书籍。乘客对这些书籍可免费取阅,帮助缓解候车、乘车时无事可做的焦虑情绪,可以不用花钱买报、不用自带厚重读物,也能轻松愉快地度过乘坐地铁的时间。据悉,为实现图书“在地铁里流动”,各站点在出站闸机旁新设了指定图书回收箱,方便市民出站后归还。候车、乘车的时候阅读书刊成了9号线一道流动的风景,这道风景线也是考验文明度的一份考卷。但乘客交上了一份并不圆满的答案:流动图书馆“开馆”一个星期后,投放的书刊已经有一半流失,还回到还书框的图书被扔得乱七八糟。
手抄本袁枚日记被发现
袁枚(1716--1798)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文人,他主盟乾嘉诗坛,为性灵诗派主将,其倡导的性灵说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清新之风,其创作的散文与笔记小说于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思想上他以孔孟与庄子为基础,承袭晚明启蒙思想之遗风,尊孔而疑孔,人俗而超俗,旧习未尽却思想解放,是封建盛世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杰出的思想学术批评家。被发现的日记是袁枚子孙在随园废墟(随园毁于咸丰三年癸丑即公元1853年太平军战火)中抢救出来的,已装裱成册。文字大半是袁枚口述书童抄录的,但经袁枚亲自修改。此部日记藏于一灰色有小方块图案的布质书函中。正文凡83页,不分卷,内容完整,约35000余字。正文前有后人题诗题词4篇。其一为晚清文坛大家俞樾题诗,前有小序云:“随园纪游册,乃其元孙润、字泽民所藏,介沈旭初观察来乞题。展卷第一册即云‘二月初七日’,不书某年,其下又云《乙卯年往如皋笔记》,然则此册所记,乃乾隆五十九年及六十年两年事……游到之处,寻山问水,访美论诗,想见先生年高而兴不浅电。”日记分甲寅与乙卯两部分。前部分30页,一人所抄,行书体,间有袁枚行楷亲笔修改的小字;后部分53页,除了有草书、楷书、行书等4人笔迹外,更有袁枚亲笔抄写的日记20余页,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弥足珍贵。日记记载虽多为生活琐事,但丰富多彩,生动真切。因为是日记,而且未必打算刊印。因此保持了原生态,无讳饰,不做作,极其真实,颇多为袁枚其他著作所不便提及的细节,是具体了解袁枚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心态,掌握袁枚人生与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乾隆盛世后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鲜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