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试论我国政府母语教育的对策

作者:杜晓平




  政府的语言政策决定一个国家的语言状况,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综合因素。英语教育“虚热”不下,母语教育薄弱,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母语教育,认真探讨母语教育的对策。
  
  1、行使教育权,依法进行母语教育
  
  国家教育权是指国家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力,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立法权(包括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教育法,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等)、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但是至今为止,我国政府还没制订一套适用性强的母语教育法规。不仅如此,研究我国母语教育政策者也不多见。 “教育的法律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因为这些法律是使我们成为公民的准备”。每个国家,对于自己的母语都是非常重视的,我国在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精神下,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在教育战线,语言文字的运用发生了一些变化。母语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道德、价值观与各民族的共同情谊。母语成就了我们想像的支点,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转换以及文化文本的视觉设计,戏剧、民间工艺、艺术的现代传承,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存异化的反思、对梦境的回味、对新生活方式的想像都包容在母语里面。
  制订政策权在政府,法律是政府得以存续的基本准绳,依法行政乃是政府的生命。“这是一切政府都具有的基本价值,也可称为政府的初级价值”。政府职能是政府执行国家意志的具体表现,它“必须严格地加以限定、确立和界定;在政府实施决策的过程中,不允许有丝毫的奇想和任意性;它必须是非个性化的国家机器,法律是它的惟一驱动力”。因此,必须通过立法确立政府职能法定原则,这其中也应该包括规制政府的语言教育职能,阻止政府行为在语言教育方面的随意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要以三个面向的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畅议我国母语教育政策的不同见解,以推动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进一步研究,在和谐社会的振兴大业中点燃母语教育的燎原之火。
  
  2、理论上,采取积极态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母语教育自二十世纪初以来渐次下降,缘于建国以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历史悠久的文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官方文书、书信、笔记、文学作品主要用文言来写作。文言多单音词,虚词较少,高度凝炼,言简意赅。李清照词四十多首,仅3052字,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仅百余字,均成为千古名篇。白话古亦有之,与文言各守一域,《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均为古白话的典范之作。但近百年来母语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文言文渐渐成为一种供人欣赏的古董,能娴熟运用文言文作文写诗填词且达到一定水准的人也越来越少,若干年后看懂文言文的人如同今天能看得懂甲骨文的一样,仅剩下供极少数专家研究的价值。一个世纪前,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等校即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词章”与“作文”等课程。又历经1913年以后几次变革,确立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国文课,建国以后则长期不开。今天大学的课堂外语强占母语之位久矣,外语不合格不能毕业,母语位次极冷,文不通理不顺的论文令人咋舌而无奈。
  建国以来对我国文化事业影响最大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最重要的论断概括为“二为方向”,文艺应当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一起成为党的文化基本理论与基本方针。要振兴中华文化,要研究百年来文化衰落的原因,要探索属于自己带民族特点的理论体系建构,才有可能涌现大师级的作家和文化巨匠。能像王国维、季羡林等以精深的国学为基础,吸收西方的新思想、新理论、捕捉新的研究方向,然后方有可能超越前贤,振兴中华千年文化之永传。因此,领导者、管理者都必须具有一种胸怀和抱负,那就是在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在承担教育责任的实施中,最大程度地给予人一种自由的创造力,防止人为地异化人的个性,特别是母语教育。同时,我们要学会时刻反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感召社会,找回政府教育曾经失去的迷茫,共同创造教育和未来。
  
  3、实践上,从母语学科的教学、考评着手
  
  加强语音、文字教学。普通话是我国通用标准语言,能细致表达丰富的感情,是国民言语交际的主要手段。普通话常用字2500个。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语文生字表”中;普通话次常用字1000个,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语文生字表”中。3500个汉字用9年时间认读,任务是不重的。现实中不少学生还不会认、读不准,原因是缺乏让师生重视的考评机制。如果,以2500字为范围,让小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把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考试的情况作为考核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师生不重视的问题就能解决。同样,初中生以3500字为范围,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把测试成绩也列为考评指标之一。这样,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就能解决学生普通话过关问题。
  强化文字专项检测,解决“别字连篇”问题,提高师生对文字学习的重视。以“据拼音写汉字”、“改正错别字”、“测笔画笔顺”、“听写”等形式测试学生文字准确书写的程度,加重考评学校的母语教学质量。作文体现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或升学考试,以主题、结构、素材给定的扩写形式(看图作文、梗概扩充、材料作文、虚拟情景等)展开,平时练习,加大日记体的比重,评分以语言为主,结合书写,提高学生准确用字用词能力,扩大学生字量词量,提高句子通顺度。考试是检测人们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与学也起着导向作用。明确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与测试注重语言因素,正确运用考试指挥棒,学生母语素质必能顺利提高。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测试重点偏斜在思维能力、思想内容的考查上,学生测试成绩的高低与母语素质不成正比。
  加强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而非现在的选修课或不修课,经过各个阶段不懈努力,全民母语素质就一定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4、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实施语文创新教育
  
  “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是为了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切不可扭曲人。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即国民教育,它是现代民族国家和社会民主政治综合产生的产物,它的基础是全体国民的自由、平等和独立。这里必然要包含全体公民语言学习的自由、平等与独立。提倡人人都在掌握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学会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丰富国民的文化和才智。教育要培养国民对民主国家的爱国心、忠诚心,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加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学会“各美其美”,即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同时还要意识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学会“美人之美”,即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我们不能情绪地指责英语教育的弊端,而应理性地建构符合我们母语发展趋势的教育使命。
  对于创造力认识的差异决定了母语教学中不同的创造力培养模式。各国教育实践证明,创造教育是以一个国家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发展为基础条件的。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最理想的环境。而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学科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背景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对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创造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并不神秘,它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而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的。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创造力的培养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中,并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出创新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发展趋势。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的起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对普通的创造力即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而且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强化学校母语教育是提高全民母语素质的根本出路。同时,社会价值需求、审美评判也应当与母语素质的提高相吻合。如可以规定社会用工、机关上岗必须持有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技术人员、机关干部晋级,母语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等级而不是英语。当全社会掀起了以母语素质的提高为必需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母语必定更臻纯洁、完美。
  在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成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如果抽掉我们民族语言的鲜明个性,世界无疑失去了更多的色彩,我们的民族将是一场劫难。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这个有灵魂的文化国度与世界文明休戚与共,勇立世界潮头。
  
  杜晓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文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