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学语文中的现代小说教学
作者:汪治华
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2、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味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3、祥林嫂头上的疤。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希望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 “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4、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的诅骂: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奇的。“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 “心地已经渐渐轻松”。“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三)情节探究法
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作家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刻画性格的,可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因此在现代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故事情节,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究蕴含在情节里的思想。如《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捐门槛表现出她什么性格?若单独地看,我们就会轻易地说:这表现她的迷信,因为她信了柳妈的话,为免受地狱之苦,捐门槛做替身。而当我们联系到下文,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祭祖时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情节,我们就可以得出,祥林嫂捐门槛,不仅是她迷信的反映,更是她与命运抗争的举动,表现出她反抗的性格。
(四)语言品析法
人物语言,特别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揭示人物性格。因此,在鉴赏小说时,要重视品析人物语言。《荷花淀》里的人物对话,都出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之口,不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常絮语。但由于作者善于透视和捕捉生活的美质,把单纯与丰富、朴素与绚丽完美地融为一体,因而正是这些质朴而单纯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小说的开头,当水生小声告诉妻子明天他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这时,正在编苇席的妻子先是“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听了丈夫的解释,并听说他已经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地区队”,她才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半似夸奖,半似责怪,兴奋之情有之,依恋之情甚浓的一句话,集中地概括了水生嫂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听了丈夫的说明,她又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听了丈夫的一番安排,她“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在这个场景中,只写了水生嫂的三句话,但她对丈夫参军这件大事的态度和她心中交织着的含蓄深沉的复杂情感都全部表现出来了。她对丈夫的爱,既表现在依依不舍上,更表现在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上;她毅然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这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一个中国女性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热爱这两种伟大的情感,就这样自然地统一在单纯朴素的语言中。
汪治华,教师,现居安徽岳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