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教学要拓宽视野育美启智

作者:王均江 李 涛




  语文知识是一片温厚富有滋养的土壤,具有育美启智潜力,是语文教学及研究界理应引起重视的研究课题。在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为我们进行审美启智,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早已提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是这些思想感情的后果。”重视对学生思想感情审美启智的熏陶,本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诗经》中“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话,讲的就是振奋人心,开阔视野,熏陶情操的作用。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定为语文教学的作用。现在我国新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由此看来,新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把握了世界语文教学的脉搏的,更是对我国文化传统很好的继承。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敞开思路,横向扩展语文内容的涵盖点,拓宽视野,美育启智。应从审美心态和文化视野角度构架。二者相辅相成,偏废一方都是不科学、不明智的。语文课拓宽视野,育美启智,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学功底,还要善于整体把握课文,以高度的责任感备好每一堂课。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要仅局限于一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思想、段落等问题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在课文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诸多层面上生发出去,诱导学生学会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及其美的蕴涵。这样学生才能跳出以往的思维模式,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例如:在讲《荔枝蜜》一课中,引用苏东坡《惠州一绝》的后两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便是一个突破点。关于荔枝的传说早已有之,学生也略有耳闻。我又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起谈到“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的悲壮诗句,和《长生殿》“进果”一出戏中的描写,然后再说“一肚子不合适宜”的苏轼与荔枝结缘的原因,最后提问:“苏东坡写这首诗时与杨朔引用该句时心境是否相同。”学生答:“不同”,并可以说出“前者被贬惠州,虽然达观却充满着无奈与自我解脱的情绪,后者只是见到荔枝树的欣喜和对鲜美荔枝果的欣赏。”这样使学生对他们熟识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该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必须有效的激活学生思维拓宽视野,育美启智。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活”的根源就是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将诗歌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横向扩展艺术内涵,从综合艺术的层次做一个全方位的关照。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做一幅画,表现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送友归京时的情景。学生非常兴奋,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如“八月胡兵忽如一夜春风来”等。有一幅为“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画面,只见远景是皑皑白雪覆盖群山,近景是一些让雪压弯的枯草、败枝和乱石,占据画面大量空白区域的是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清晰而朦胧,弯弯曲曲,左绕右拐直至消失在群山之中的一串马蹄印,画中并无人马,但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久久伫立在雪地里,望着愈走愈远的朋友,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这幅画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该诗歌幽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样教学充分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扩展了文化视野,增强了审美感知。
  语文课要以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育美启智,南宋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教学中所谓的“乐学思想”“愉悦原则”就是强调审美的趣味性和育美启智的效应。在教学中。只有在“趣”字上多动脑筋,教出意趣、情趣,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才能产生最佳的审美启智效能。如我在教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适当地插入李汪二人之间的有趣故事:大诗人李白到泾县游玩时,桃花村中汪伦写了封信给他:“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上写的景如此之美,就随送信人一起到了桃花村。汪伦用自酿的酒招待李白,并实言相告:“‘桃花’只是一潭水的名字,这里并无‘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是一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并非一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哈哈大笑:“说得好!”李白在桃花村与汪伦饮酒赋诗,度过了快乐的几天。临走时,汪伦和许多朋友踏足而歌,为李白送行,深情的歌声回荡在山水间,让李白感动不已,于是他当即提笔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诗。一个小小的故事激起了朵朵情趣浪花,同学们的脸上荡漾着会心的微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诵诗的兴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完善。
  现代育美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语文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体味美,从而创造美,最大限度地挖掘课文的育美启智潜力。以使语文课成为语文教学优美交响乐章中可触可感的动人音符。
  
  王均江,李涛,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