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陈永胜
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堂实际与课文特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
一、抓住课题,引导质疑
课题常称为“文眼”,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灵魂,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来提出问题。例如,教学课文《草帽计》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激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经过思考之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是谁使用了草帽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用了草帽计?”“为什么要用草帽计?”“他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他的计谋成功了吗?”……这样,从题目人手质疑,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明确了阅读的目的,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抓住教学中衔接过渡,引导质疑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同小说家写出的精美作品,教师若能在衔接过渡处,引导质疑,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又可水到渠成引进后面的学习。如教学《黄河象》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后,我要求学生边想像,边带着惊奇称赞的语气来读一读,接着出示化石图课件,引导:“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教师随机疏通整理,学习后文。
三、抓住课文的前后矛盾处,引导质疑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看似前后矛盾,实为作者匠心独运安排的妙笔。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矛盾处质疑问难。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有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着”。学生读完这段后,就有学生质疑:“老师,这一句前后矛盾,是个病句”。师:“何以见得?”生:“焦急是着急,而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课文把焦急和耐心”两个词放在一起形容老奶奶当时的心情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回答:“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一些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她不管等多长时间,一定要等到灵车,向周总理告别。教师最后总结:焦急和耐心是矛盾的,但在这里是统一的,都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深切热爱之情。
四、抓住课文教学之后,引导质疑
在课文内容教学完后,教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可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完《西门豹治邺》后,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采用禁止给河伯娶媳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呢?”通过讨论点拨,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此举的目的是既要惩治罪魁祸首,又要教育百姓,让河伯娶媳妇之事真相大白,进而破除迷信。
五、鼓励学生向教材、向权威质疑
疑自困惑始,有了困惑就有了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困惑处质疑问难。请看特级教师朱瑛教学《穷人》一例。生:老师,我觉得课文中的“温暖”与“舒适”好像用得不够准确。师:是吗?生:是的。桑娜家的屋子只是个小屋,小屋里只有生火的炉子;还有食具和床挤在一起,屋子又漏风,怎么能说是“温暖而舒适”呢?师:“是啊!这么简陋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此时有两个学生听后,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别急,大家再结合课文想一想,看看这两个词究竟用得准不准,需不需要修改。(数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师:请发表你们的意见。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师:能具体说说吗?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跟随外面相比,相对来说还是温暖的。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 “温暖”是比较而言的。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舒适”用得准确吗?生: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师:观在你怎么看?(问刚才质疑的学生)生:现在我觉得作者的“温暖而舒适”用得很准确。这里作者没有为了表现“温暖而舒适”选用一些华丽的词语,而是如实地描写:炉子里的火没有熄,地扫得干净,食具擦得亮,孩子睡得安静。而这些都与桑娜的勤劳能干分不开的。教学时老师当即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权威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给予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陈永胜,教师,现居安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