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注入活水激活文言文教学

作者:李锐波




  新课程改革之后,明显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和教学比重。我认为应当注入三泓活水,激活文言文教学:一是借鉴《百家讲坛》,评点阅读文言文;二是阅读通俗历史演义、历史读物,观看历史题材影视,发散归点阅读文言文;三是引进竞争机制,背诵文言文。
  
  一、借鉴《百家讲坛》,评点阅读文言文
  
  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以百姓视点、学者眼光、作家文笔、沟通文史,还原人物。成为老百姓喜爱的节目。我个人看了早期的很多节目,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于丹的《<论语>心得》,感觉很新鲜,发现原来印象中艰涩的经典作品也可以读得这么生动有趣,受益匪浅。我再回头去看《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文,终于领略到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于是,我常就在思考:为什么经过作家讲解之后我对这些经典作品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呢?思考的结果就是,这是评点阅读法的成功运用。
  在教给学生此方法之后,为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我选择《王立群读史记·项羽·鸿门宴》示范评点如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许多解读《项羽本纪》的人都认为这个“谢曰”的“谢”,是“谢罪”的意思。我认为: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谢罪”是承认自己有罪,刘邦此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有罪。这个“谢”就是“解释”。他要通过解释,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刘邦的鸿门说辞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认真品味。刘邦这段话的要害有三条:第一,叙旧。……第二,逢迎。……第三,化必然为偶然。……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推出曹无伤作为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责”,这不是内心忏悔是什么?项羽对刘邦的内心忏悔是项羽彻底受骗的标志。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之命!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这是一种创新教学,是一种“新”评点方式。“新”,体现在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是与过去重分析思想内容的评点方式最大的不同。这符合“以古鉴今”、学以致用的学习原则。本着“摸石头过河”探索的态度,本学年,我先后组织学生评点了《季氏将伐颛臾》《晏子治河东》《鸿门宴》《六国论》《苏武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鉴《百家讲坛》评点阅读文言文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精心阅读的习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
  
  二、阅读通俗历史演义、历史读物,观看历史题材影视,发散归点阅读文言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在《阅读什么》中说过:“诸君在国文教科书中,读到了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做的,如果诸君觉得和别时代的人所写的情味有些两样,要想知道晋代文的情形,就去翻中国文学史;这时文学史就成为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诸君平日因为师友的指教,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马列斯的社会思想家,写过一本《理想消息》就成为诸君的参考书。还有,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潜,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或陶集,这时《晋书》和陶集就成为诸君的参考书。”这是一种依点发散的阅读法,就是以一篇文章为原点,寻找更多的相关参考书籍,向四面八方发散,这是做学问的一般途径。
  但是,一般中学生水平有限,精力有限,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通俗历史演义、历史读物,或者观看历史题材影视,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网络,然后以面带点,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方法我称为发散归点阅读法,先易后难,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比如学习《唐宋散文选读》之前,我会向学生介绍阅读柏杨写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中的唐史部分和蔡东藩写的《唐史演义》《宋史演义》,让学生对王勃、王维、张九龄、韩愈、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等作家的人物关系,对所处时代背景有个宏观的把握。介绍学生阅读《明朝那些事儿》,通过欣赏精彩的故事,幽默风趣的笔法,对明王朝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介绍学生阅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让学生有个“大历史观”。这样,为阅读文言文拉开了一个立体网络,而每一篇文言文都是这个网里面的点。接下来就是突破特定的点,比如学习《鸿门宴》,可以先介绍学生观看《鸿门宴》和《西楚霸王》《王立群读史记·汉代风云人物·项羽》,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有个充分了解,然后阅读文章就成为轻松有趣的事情。
  
  三、引进竞争机制,背诵文言文
  
  传统的文言文“师讲生记”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逐字逐句把文言文知识点解说一遍,并要求学生记在课本上。据调查,只有极少数听话的学生认真听讲并记笔记。大多时候,台上的教师感觉在对牛弹琴,台下的学生感觉是牛在弹琴。于是双方没有交集,各自为政。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可收拾。
  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就是尝试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教师担任课堂的调控者或者裁判。至少,在完成背诵默写这个环节是可以而且必要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我的具体操作如下:先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由学生任意组合,自定组长。通过组互相背、互改、组间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表现欲能把其能力、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并且在竞赛中体验成功感和集体荣誉感。
  
  李锐波,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