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打开天窗说亮话开启作文思路

作者:邹 红




  翻开当前中学生的作文,空话、套话、假话充斥其中,这些作文要么思路狭窄,要么认识肤浅。如若再问一问中学生作文的感受,80%的同学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难”。正因为如此,每每作文,他们或迫于老师的威严,或迫于应试的需要。草率为之。究其原因,固然是零零种种,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中学生还未打开心灵之窗,作文思路还没有开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之前思路开阔,有东西可写,甚至有所选择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读懂材料,关注材料的典型性和提示性
  
  当前中学生作文的命题不外乎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而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甚至是命题作文,基本都有材料,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读懂材料。一般说来材料都是“话题”(任何作文都有话题)的起点,其最基本的作用是引出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的“中心”,但是材料的作用并非仅仅如此,一些材料对话题、命题本身还有解说作用,甚至是拓展作用。因此这类作文,其话题的“概念”就不仅仅是字典义,而是其语境义。因此有人说,面对这类话题,即使话题概念是一个字典上查不到的新词甚至是生造词,考生也不必担心,因为材料就是对话题的或抽象或形象的解读。如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以“愿景”为话题,就是此类。“愿景”一词在2005年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是查不到的,但是材料给考生做了通俗解释,故材料在此就有了极强的提示性。还有一些材料它们在引出话题的同时,也有限制话题内涵的作用。如“某校初二(1)班举行了一个以‘当代中学生形象’为论题的辩论赛,正方主张要从精神层面塑造当代中学生的形象,多读书;反方主张首先要从外部塑造当代中学生的形象,否则就会成为‘书呆子’。请以‘当代中学生形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里的话题虽然为“当代中学生的形象”,但材料就有了对话题限制的作用,暗示我们作文的重心在“如何塑造当代中学生的形象”。再如“人受了委屈会发出哭声。人高兴时回发出笑声,鼓励他人会发出掌声……人类的生活中会有形形色色的声音”,请以“声音”为话题作文,这里材料对话题“声音”的内涵同样有限制作用,只指社会生活中的声音,而不是指风声、鸟叫声、雨声等。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更有极强的典型性,尤其是寓言类、故事类材料,我们在作文时更需关注材料,读懂材料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材料的个性与外延的共性的有机结合,否则要么切不中要害,泛泛而谈;要么就事论事,演绎材料。因此关注材料,读懂材料,明确话题的的含义是打开思路的基础和起点,当然有时材料就已经触发了考生的思维。如2006年湖北高考以“三”为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一系例与“三”相关的词、短语,这本身就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展写作范围。
  
  二、明确三大辩证思想
  
  在明确了话题的内涵的基础上,作为考生还需树立三种辩证思想,即: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思想,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的思想,化生为熟或化熟为生的思想。许多作文的写作范围非常宽泛。如果仅把话题或命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个本事就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即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见大,“一针见血”。因此面对作文在明确了话题、命题或写作中心的基础上,我们不要急于下笔,而是要分析一下此话题或命题的性质,若初步判断此话题较大, 而我们就要想一想能不能只选取话题中的一点,从而实现以小见大,这样可以避免作文大而空。如以“声音”为话题或命题作文,如果你在明确了“声音”的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其比较宽泛,那就可只选取其中一点来写,可以写雨声,也可以写鸟声,还可以写读书声等等,也就是对话题进行限制或进行提问。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确了,作文的立意、选材、写法以至结构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样选择了小切口后,就可围绕此切口议论。抒情,叙事了,从而使作文实在、真挚,甚至是新颖、独到;反之同样以“声音”为话题或命题,如若你第一下只理解成了说话声,那么这就比较狭小了,因此要按兵不动,再从大的方面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外延,进而会想到“心声”,“时代的最强音”等,从而实现了化小为大,这样也能实现作文构思的新颖,认识的深刻。总之大和小是辩证的,我们在作文时要学会从大小两极思考,具体而论。同样在明确了话题、命题和材料的中心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看该话题是抽象的较虚化的。还是具体的实在的,这时从虚实两极考虑或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如以“美”为话题或命题,显然此话题乍一看是较抽象虚化的,故我们宜从具体的实在的角度思考“什么美”,这样就可以写“自然美”“心灵美”,甚至是“某一朵花之美”,从而实现了化虚为实;同样以“果实与种子”为话题或命题,我们分析发现该话题较具体实在,故宜从较抽象的角度思考,从而会发现“果实与种子”的关系式命题,实则要揭示“收获与付出”间关系,面对这类话题尤其是十分具体的话题,我们要想一想有无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等,从而实现化实为虚,提升作文品味,加深作文内涵,彰显作文的文学色彩。当然还有一些话题或命题一眼看上去相对比较生疏,这时在读懂材料,把握内涵的基础上要学会化生为熟,转化到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从而合理转移话题,充分挖掘平时的作文储备;反之若面对的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我们则要逆向思维,看看有没有比较生疏的内涵,从而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目标。如前文提到的以“愿景”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乍一看茫然不知所指但通过材料的帮助明确了话题的内含,这时就可把话题转化为“愿望”,从而跨越了思维的障碍,实现了化生为熟。再如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乍一看较生疏较新鲜,不过明确了内涵后完全可转化为文学色彩不浓的“沉稳与灵动”或“调整与坚守”等。当然实施这种话题转移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原话题的内涵即合理转移,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当然这三种辩证思维,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彼此相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下列材料: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我的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