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巧用视频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快乐
作者:蒋海晖
一、课中即拍即放DV,化难为易。享受快乐。
在平时的中年级观察作文指导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学生看过就忘,或只注意到老师的演示而忽略同学的表现,或只知道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观察同学的神情举止。这也是写观察作文的一大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长期困扰老师的问题。备课时着实花了一番心思,后来,我们决定在四年级片区作文优质课《烧手帕》一课采用课堂现场拍摄DV短片的方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整节课用“烧手帕”科学小实验贯穿,以示秘、猜秘、揭秘为教学主线,以活动实践和自主观察体验为主要形式,强调作文的亲历和感受。具体是:由两架数码相机分别拍摄老师做实验的情景和学生观看实验时的举止言行的全体镜头和一组特写镜头,然后在投影屏幕上实时再现出来。这一借助视频展示的优势的新颖做法,获得评委、听课老师的一片赞誉,收到了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在交流实验的过程中透过整个视频画面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各种言行举止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在笑声中结合老师提出的要求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叙述中遗漏的、不具体的部分也在其他学生的踊跃参与中一一得到补充。一改以往在如何写具体时一边是老师煞费苦心、费尽口舌地启发,一边是学生越说越没信心,课堂一片沉寂的局面。如今因为选择了即拍即放DV,现场直播和放大一些不宜观察的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化难为易,凸显信息和课程资源整合与作文教学的和谐统一。课堂成了学生自由施展才华的场所,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舞台,让学生体验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快乐!
二、课外拍摄DV课内用,强化体验,构建新知。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在传统教学观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她)们所观察到的东西。这样做虽然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但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而课外拍摄DV课内用,将各种媒体有机组合,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作文课堂“四环节”的全过程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有效实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迅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目的。而这种知识结构又成为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认知前提。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习作,我们尝试了“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指导课——学写发言稿”,为了激发学生学写发言稿的兴趣和拓宽学生写作思路,课前我们收集了“王校长在校网球队成立仪式上的视频讲话和近年来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的精彩瞬间”,制作成“情景短片”。因为都是学生自己经历过的、感兴趣的,因此片子一播放,学生就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对这些活动的快乐回忆中,并且不由自主地议论开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预期效果。
在学生领悟了发言稿的基本写法后,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发言稿提纲撰写时,引导学生进入老师事先制作的“交通安全网页”,内含有关交通安全的各种资料,如:交通事故视频资料、讲解词、安全小知识、名言警句等内容。学生自主查阅、筛选、运用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细细的品味、欣赏,甚至深入的研究;而对自己兴趣不浓的地方则一带而过,有所了解即可。这种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在自读自悟中发现发言稿的格式和主题部分如何撰写等知识,从而引发了学生富有个性解读的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演绎着网络作文指导课的精彩,可谓是“有心栽花花更艳。”
三、巧用影视视频,提升素养,净化心灵。
电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有声音,富形象,既生动,又直观,是声情并茂的动感传播。影视视频进课堂为孩子们展现的是世界的经典文化,它寓教于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萌发学生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素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 “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鲁迅先生亦说过:“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当时,鲁迅的话还没有讲完,下面已经哄堂大笑。他们没有想到,这事在20世纪末叶,便大规模地在中国开展起来。那么如何运用影视视频提高读写训练的实效性呢?
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拓展性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整合。如,《三国演义》影视片断与课文《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的整合,进行简单的剧本创作练习。首先是组织观看影片片断,观片后各抒己见,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改写成剧本的形式。然后在小组内表演、评议。自编自导自演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感官参与活动,陶冶了情操,升华了人格,培养了协作精神。教学《桥》一文,我播放了事先剪辑好的“洪灾”影视资料,让学生耳闻、目睹“洪水如猛兽般可怕。”有了这份感同身受后,再细读课文画出能说明“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的语句,在“咬文嚼字”品读词句中结合视频内容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过程。在学生情动辞发之际,适时播放老汉站在洪水肆虐的桥头指挥群众过桥的情景视频,感动之余学生纷纷写下自己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亲人的宽慰。而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7、8自然段,引入“伊拉克战争”资料视频,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从而萌发对和平的渴望,写下自己对和平的呼声。又如观看《背起爸爸去上学》《教父》影视视频进行感恩教育,写下《感谢您,爸爸》的百字感言。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习作水平提高,在为人处世方面也长进不少。
除了重视挖掘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我还注意寻找生活的习作素材训练点。因为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于是,我尝试了借助视频采集生活中的习作素材进行练笔的方法。例如:中秋月圆之际博饼庆团圆,举行了“博饼征文活动”,我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将家里一起博饼的情景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镜头在作文课上播出。观片后进行讨论交流,开展现场习作比赛。最后由各组推出的学生评委评选出优秀序言、状元、对堂、三红、四进15篇优秀习作、优秀封面制作人,优秀奖状设计者。然后将获奖习作编制成“优秀习作选”,在图书角展出、传阅……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文章,确实让孩子们的作文内容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正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助视频再现生活情景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倾诉,是件愉快的事情。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老师不再是太阳,学生也不再只是九大行星,只懂得围绕在老师周围,不停的,被动的,无选择性的吸收老师散发出来的光与热。老师就是一切,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从老师和书本上得来的全部接受!这一切已成为过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而巧用视频,演绎精彩,让我们的作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在习作中体验快乐是大有所为,也是有所作为的。
蒋海晖,教师,现居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