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寻找感性 回归生活

作者:董伟珍




  又是一年秋时节,又是一年高三来到。高三紧张的第一轮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复习基础知识夯得扎实,但对于作文训练,老师们好像忽略了,只是在每两周一次的统考中写写作文,或随便找个当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来训练训练,学生要不然交上一篇议论文来应付,要不然就在文中罗列几个诸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或苏轼这样的所谓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题材的散文来应付老师,这样的作文学生写不出新意,这样的作文老师看都不愿看,更谈不上有激情来批改了。近几年高考作文要求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育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我觉得我们高三的语文教师平常的作文教学应该从这一方面人手,带领学生寻找感性,回归生活,向生活要素材。
  这个学期一开始,我就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因为我带的班级是复读班,学生们在今年高考中失利了,那么今年暑假,对于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暑假,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暑假。所以开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以“暑假中的感想”为话题来写作文,这样既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又可以通过作文了解他们的个性,内心感受。果不出我所料,学生们的作文可读性非常强。这第一次作文,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以后的作文尽量来自我拟题或拟话题。那第二次作文该写什么呢?学生们平常放假很少,学习生活又紧张,校园生活题材并不能给他们的作文注入新意。
  一次在校园中的漫步,给了我很大启发。时值秋日,校园中处处菊香,遍地落叶,脑海中涌现出来许多文人墨客写的诗文名句,秋天容易使在外的游子产生思乡的情绪,于是有了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秋天万物萧条,敏感的文人对此感伤,于是有了杜甫的七律之绝《登高》、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有的文人墨客——反古人“逢秋悲寂寥”的常调,写出了豪迈奔放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采桑予·重阳》,秋天当然更让人想到收获,秋叶落而“化作春泥更护花”,想到感恩,树叶由春天时的青翠润泽变成深秋时的枯黄憔悴,这不就是母亲的形象吗……由“秋”这个普通常见的名词可以发散想到许多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可写的素材。对了,就以此为作文话题。正好十一月中旬学校难得地放两天假,在放假前的那堂课上我布置了这次写作内容,让他们回家不要老是补充睡眠或看电视,多到田间地头去走一走,观察观察,多和自己的父母亲人沟通,和村庄里邻居说说话,酝酿酝酿写作情绪。我把我的想法和写作要求说了后,出乎意料这次没有学生提异议,而是轻松的接受了。
  收假来的那个晚上正好是语文晚自习,那天天气不好,下了小雨,气温也降了好几度,仿佛冬天已来了,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心情的。到了教室之后,我对学生们说了几句话:“今天天气不太好,秋雨下下来,真是‘一层秋雨一层凉’啊!冬天来了,秋天也越走越远了,那么,同学们就用你的美文给2007年的秋天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珍藏在你的记忆中吧!”然后发作文纸,要求一个小时完篇。学生们没有像往常写作文那样皱着眉头,苦苦思索,半个小时都动不了笔,而是胸有成竹稍一沉思就展开纸张,落笔成章一气呵成,刚过半小时就有人交作文,不到一小时,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已写完了。收完之后我先简单地翻看一下,发现仅仅是作文拟题就有不少的好题目,如《秋思》《秋悼》《秋心》《秋日怀想》《秋夜还家》《寻秋偶感》《秋天里的谎言》《秋,让我心动,心痛》《2005年的那个秋》《秋天,我应该和你很相像》等等。从作文内容来看,更是精彩纷呈,如写景:
  天空还是昏暗一片,窗外笼罩着一层雾气,像轻纱,偶尔吹来的几阵凉风,使这萧瑟的秋天更添了些冷意。昨晚。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雨,果然,早上一起来,天空中就飘着雨丝,浸润了路面,浸润了人心。
  这是作文开头的一段,描写细致入微,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如抒情:
  感谢你秋,谢谢你让村庄变得如此亲情满天,如此谷物满仓,让我变得如此有闲情雅致,诗情满怀。
  这情抒发得如此特别,有学生味道。仅此两例就可看得出来。他们是在用心写作,是在“独抒性灵”,写出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那是什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呢?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话题,是他们最近在背诵的诗文名句,是此时他们身处的这个秋季。
  我觉得不要一味责怪学生写作文敷衍了事,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老师应该自己针对学生实际来拟题目,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感情,彰显情感的感性。也要让学生自然表达人间情感,要让学生把视线投射到火热的生活时代中去,张扬感性的语言,才能给读者生动与独特的清新审美,开启读者的心智,震撼读者的情感,令读者看出一个淳朴真诚的生命,如此,文章也就蕴蓄丰富的审美价值。
  
  董伟珍,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