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

作者:石庆兰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对学生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最终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分析
  
  1 阅读内容贫乏: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男生多青睐武侠小说,女生多迷恋言情小说。
  2 阅读兴趣被动: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大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看也只是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这部分书籍往往与课堂教学无关。
  3 阅读意识盲目: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老师的很好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起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小说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文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三、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虽然学生作业繁重,需要做大量的题,但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当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时也就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也就自然而然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主体参与的重要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当学生养成对阅读充满兴趣的时候,他往往更加专心,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勤于思考,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这是强迫阅读所达不到的效果,这样阅读既轻松有有效。所以要让语文教学取得成果,必须先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其次,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仅靠兴趣,那是完全不够的。现在的学生不是完全没有读书的兴趣,只不过他们不愿读课本,不愿读中外名著,不愿读文学性强的书籍。他们的兴趣在于漫画卡通书、口袋书或是网络小说等。我们不反对孩子读这些浅显易懂的书,不去打击他们读书的积极性,但我觉得教师在引导他们读好书的时候要有强制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比如:布置阅读任务。在一个月内共同读一本好书(例如名著),一个月后要交一篇读书心得或以座谈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师评定等级。教师先强制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们体会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发掘自己的读好书的兴趣。
  最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应重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除了优化家庭阅读条件外,主要要优化学校读书氛围。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
  
  石庆兰,甘肃甘南师范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