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雅舍》教案设计

作者:张秋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于国难之下隐忍、豁达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领悟到换一种心境,换一种角度体察世界,体悟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一、导入并引出作者简介
  
  首先,先让我们走近作者。梁实秋(1903~1987)简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梁实秋先生的精品散文《雅舍》,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品读文本
  
  (一)一读文本
  1、学生结合预习,讨论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下做学问搞研究的?雅舍?如果从一个农民的眼里看雅舍,雅舍其实是一间什么样子的房子?
  结构:简陋(没有认能说不像房子)像一切房子的特点虽应有尽有,但却不能蔽风雨。
  环境:荒凉(阡陌螺旋的稻田,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条件:艰苦(鼠子瞰灯聚蚊成雷)
  陈设:简朴(有—几—椅—榻)
  总结:由此可见抗战爆发梁实秋先生卜居异地,他的住所,在形态上是不雅的。
  2、但作者刻意为自己的住所取名为雅舍,雅在何处呢?
  (其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这一环节可以减省成设悬念让学生在下一环节具体落实。)雅:________(初步感知,不求概括到位)
  月夜之趣:幽绝清光四射
  友访之趣:情真路远而见情谊
  细雨之趣:朦胧若云若雾
  暴雨之趣:凄美奇葩初绽
  陈设之趣:洁净俱不从俗
  写作之趣:自由且志因缘成果斐然真雅、大雅
  总结:本文实际上是写雅舍的雅事雅趣。
  
  (二) 二读文本
  1、分组 分配任务
  一组扮演摄像师主要任务是描述作者笔下的雅舍其实是一间怎样的屋子?要求紧扣文本,找到适当的文字描述。
  二组扮演梁实秋先生 主要任务:体验梁实秋抗战期间的生活,感受一下梁实秋眼中的雅舍是一间怎样的屋子?要求紧扣文本,找到适当的文字评价。
  三组充当思考者主要任务思考为什么梁实秋对于雅舍的评价与众不同?
  四组充当体验者主要任务穿越时光隧道,时间是一个星期,体验雅舍生活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雅舍的感受不尽相同?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2、分组汇报,师生互评。
  A、雅舍形态上为陋室。因为作者从建造:简陋、环境:荒凉、陈设:简朴三个方面描写了雅舍的破败、简陋。
  B、同学们对雅舍的评价。陋室主要出于对住所结构、条件、环境的评价。强调住所的实际功能。
  C、作者对雅舍的评价。“有个性就可爱”。尤其是这一句,雅舍的个性是什么?俱不从俗。雅舍的那些地方显得俱不从俗?为什么这么一间陋室可以俱不从俗?
  D、为什么梁实秋先生坚持以为雅舍可爱呢?“有个性”、“俱不从俗”、“人人我室,即知是我室,”雅舍具有作者的鲜明的印记,“人生如寄,雅舍似我家”,雅舍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作者抗战爆发在雅舍里的读书研究、翻译、创作等,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一待就是七年,他说雅舍一日为我所有,雅舍的苦辣酸甜,实受亲尝,哪怕是助我凄凉的月光和因暴雨而满室狼籍。可见,梁先生追求一种平和、隐忍冲淡的人生态度。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赏月、比如读书,比如写作。
  E室雅不雅,梁实秋先生更多强调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追求。《大雅》《小雅》古代,雅是知识分子、士追求的精神境界。
  
  (三) 三读文本
  1、为什么在如此困境下作者能够有惊人的研究成果与文学创作成就?
  面对如此的生活环境,作者的态度是:安之、尤安之。他在七年之间,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和文学作品。这充分说明了精神的追求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可以让人的心态变得平和、淡然、豁达。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心态远比生活的现状重要
  2、是不是只有作者才能有如此心态?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在任何环境中,人生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4、这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有何启发?
  人,无论怎样飘泊,总是一心想着要回家。人的家在你出生的地方,而心的家在哪里?生活在繁华城市。居住在高楼大厦。物质越丰富,好象内心越痛苦,这是心灵迷失的根源。
  所以,要想自己的心灵丰润,精神富足,就必须有更有意义的精神追求和宁静平和豁达的心态。只有这样,人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与物质无关。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与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作比较阅读,感悟两文的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
  
  张秋勤,江苏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