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如何构建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作者:赵振翔




  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学生应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古典文学名著应具有较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考生要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正是当前的高中学生所欠缺的。要突破这一障碍,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预设与生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构建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鉴赏评价能力。通过《<鸿门宴>中樊哙形象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构建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的益处。
  [案例呈现]
  师:樊哙虽是《鸿门宴》中的次要人物,可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力气,说浓墨重彩一点也不过分。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分析这些语句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屏幕出示问题)
  生1:动作描写有“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披帷西向立, 目视项王”,“拨剑切而啖之”等。一个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无比英武的樊哙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师:既然是动作描写,你能否具体分析一下句中每个动词的作用?
  生1:“侧其盾以撞”中的“侧”字用得十分传神。当时樊哙想到的是赶快进去救刘邦,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卫士身上,因此当卫士想阻挡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将盾略微一斜,卫士就应声倒地了。这个动词反映了樊哙关注刘邦安危的急切心情,同时也写出他勇武的性格。
  师:还有吗,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2:“立”字写出了他随时准备“与之同命”的战斗姿态,“”字则使我们看到了他怒不可遏的神情。
  师:这些细节字字传神,虽寥寥数笔,却把樊哙在刘邦性命攸关时刻的满腔义愤和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另外还有一个“即”字,若去掉,并不影响句意的理解,可以删去吗?
  生3:不可以。一个“即”字,既写出了当时危急的形势,也突出了樊哙的强烈的责任感。因为他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于使命。
  师:分析得很到位。除了动作描写外,还有其他的描写吗?
  生4:还有外貌描写。“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虽然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樊哙像凶神恶煞一样。樊哙的怒不可遏和不可侵犯的神态跃然于纸上。
  (学生笑)
  师:这个比喻很形象,分析得也很好,还有其他描写吗?
  生5:“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是语言描写,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显得淋漓尽致。
  生6:樊哙对项羽说,“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段话也属于语言描写。樊哙的这番陈辞,可谓字字千金,句句咄咄逼人。你看,这就是武士樊哙,很不简单。说者瞒天过海,黑白颠倒;听者胆颤心惊,瞠目结舌。这就是武士樊哙,一位粗中有细的壮士。
  (学生鼓掌)
  师:粗中有细概括的好!
  生7:还有一句也能体现樊哙的性格。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主张不辞而别,表现了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引用俗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细让”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更看出他不是等闲之辈,他文武双全。我想刘邦回去之后应该重用他,参乘的官职也太小了。
  师: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文中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通过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能更加感觉到他的智勇双全。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下面这个细节,并做好发言记录,选定发言人上台发言。
  赐之卮酒——上斗卮酒
  赐之彘肩——上生彘肩
  (屏幕出示上面文字)
  (学生交流讨论后,选代表回答,学生互相补充)
  生8: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变成了“斗卮酒”;吩咐“赐之彘肩”,捧上来的却变成了“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
  生9:樊哙面对大杯酒,“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斩截有力,显示了他的英勇无畏!“覆”、“加”、“拔”、“切”、“啖”五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
  生10:妙就妙在这一切都当着项王的面进行,项王却被蒙在鼓里。
  生11:我不同意项王被蒙在鼓里的说法,因为这一切均发生在项羽的眼前,难道他连大杯子、生猪腿都看不出来吗?我觉得这一细节为后文项羽能接受樊哙的慷慨陈词打下了铺垫,项羽看见樊哙的壮举之后已然有了英雄相惜的感情。
  (师对生的发言作简单的评价,允许学生的个性理解)
  师:是的。司马迁仅仅增了“斗”、“生”两字,就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出来。两字增毕,写活了一个场面。请同学们课后品读全文,按照高考文章赏析题的要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关于樊哙人物形象分析的文字。下课。
  (出示作业及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淡化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色彩,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促进者。因此,我在上《鸿门宴》时,专设一节课重点分析樊哙这一容易被忽略的次要人物的形象,旨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去感悟樊哙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这些描写在《鸿门宴》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樊哙的看法,写成赏析短文,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促进者呢?笔者以为下列几条特别值得注意。
  一、探究问题要具备典型性。探究问题的典型性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精力,进行深入的探究,突破学习的难点。对于《鸿门宴》中樊哙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因阅读能力、主观感受和思维品质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理解,因此在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原则的前提下,精选学习内容势在必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关注学生在前期学习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把描写手法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将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任务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描写手法的分析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共同要求和共同目标,从而为学生预设了学习的途径,明确了学习目标,规划了学生的学习愿景。通过导语的预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要强调自主性。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体验成功的地方。为此,教师要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樊哙人物形象的分析,我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地解读,而不是由自己一讲到底。我仅对学生的分析进行适度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的智慧火花进行有效的点拨,从而使学生能在原有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度的思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让学生找出司马迁对樊哙的精心描写的内容并分析描写方法这一做法,学生由被动的“观众”变成主动的“演员”,变革了学习方式。学生在这节课中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思考获得了必需的语文素养,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了还课堂于学生的目的。
  三、教师教学要侧重引导性。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的有益引导。我在这节课中的任务仅是引导学生体验教师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启发他们带有个性的体验。如学生在找出“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和“拔剑切而啖之”等动作描写之后,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句中动词的作用,既使学生明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又延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生找出并分析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之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比较“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和“上斗卮酒”、“上生彘肩”的区别,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樊哙的性格。通过这些引导延续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升华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赵振翔,教师,现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