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关于课堂提问的探讨
作者:张金梅 张启秀
提问,既符合传统的教育思想,又能切入现代的教育理论。它能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强化印象和记忆;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促进思维习惯和行为能力的养成;还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和创造才能,从而构建学生包括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判断能力在内的智能结构。空泛无意义的提问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反而容易使他们的思维“窒息”。高质量的提问是在老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技能或技巧,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形成课堂的“高潮”。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准确的导向性、人文的艺术性和生动的趣味性。
提问的导向性,是指设计问题应对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或章节在应掌握的知识、理解的内容、思维方向上准确把握。一要针对教材准确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设计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对重点难点有鲜明指向性的课堂提问。二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程度来确定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对知识程度较高的学生提问要偏重整体性,超前性,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对知识程度偏低的学生,提问应注重渐进性,在提问中给学生较多信息或一些暗示,使学生的思维有路可循,思而有获。
提问的艺术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时机提问,并且提问要具有激励性。提问,一般来说,是在教学的切换处进行,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但又必须通过思考方能回答出来时进行。因此,提问时应把握这几个时机:导人新课和新问题,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或学生显出疲倦和松懈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导入新课前提几个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整节课都“抓住”了学生。譬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由于学生对欧化语言不习惯,加之内容严肃,缺少一般意义的所谓“趣味”,学生明显不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怎样?2、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什么规律?它与达尔文的生物进货论是否具有同等价值?接着我说,如果谁不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就不会真正懂得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这样的提问,调整了学生的心理定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提问也很有必要。此时提问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回味,反刍,又可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学完柳永的《雨霖铃》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也很多,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很大差异。有悲壮之别,有凄苦之别,有感伤之别……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找出相应的例子来吗?”学生踊跃发言,我针对性地作了剖析。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便可以迅速做出判断,从而准确把握。
提问要有激励性,以肯定为主,鼓励求异。教学过程应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课堂提问要亲切和悦,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兴趣。当老师提问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既有想答出来得到老师肯定的希望又有担心回答错误,被老师否定的顾虑。所以,教师在课堂回答小结时,对举手发言学生的意见不应强求一律,应多肯定,并希望他们每堂课都能这样。学生回答得简洁准确,当然要给予表扬、鼓励。对那些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也应多方引导,帮助他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他感到是自己回答出来的,并产生下一次一定要靠自己回答出来的愿望。
提问的趣味,是高质量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幽默、机智、风趣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积极思考,变苦苦地思索为愉悦地探求。课堂提问应该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富有情趣。对此,钱梦龙有一段精彩论述:“同样一个问题就有‘直问’和‘曲问’的区别。直问者,死问也,问得过于老实,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曲问者,活问也,问题多转一个弯,学生要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因而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里的曲问活问便是提问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1、明知故问。这种方式看似荒唐,实则入骨,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2、故意误问。这种方式目的是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充分和充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变换角度问。对要解决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提问,引导学生拐一个弯,使学生觉得有趣味而乐于接受。
当然,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它们各具其妙而异曲同工,我们不妨大胆尝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张金梅,教师,现居山东蒙阴;张启秀,教师,现居山东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