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感悟《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作者:邱敏凡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向忽略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往往用理性分析这把手术刀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作解剖得支离破碎。有鉴于此,鉴赏新诗,须让学生通过整体感悟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笔者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曾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徐志摩的诗,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体现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有人曾说,徐志摩的诗中“美”是唯一的主题,这也许有失偏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创作理念与风格。胡适先生曾在《忆志摩》中说徐志摩生活的主要构成,“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诗人就用细腻的笔触,单纯、清亮的语言,创造了清丽典雅的意象,创设了轻柔缠绵的优美意境。我们不能不承认,《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和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合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
  
  二、于美读中感悟意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做,但我们难道不可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吗?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用美读来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可见美读的重要性。《再别康桥》这首诗已带有朦胧诗的特点,只有用心去读才能领略其中的意境美。
  诗的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难分难舍的离情,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诗人形象。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语调偏于舒缓,节奏应稍轻快些,以感受诗人所构造的氛围,感受诗人淡淡的忧伤和无比的留恋。
  第二至五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妙而恬静的康河风景图。诗人用了一系列意象:那披着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清潭,将自己无限的欢喜和对康桥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顿生喜爱之情。朗读这几节时,指导学生用亲切、充满柔情的语调。轻快的节奏来朗读,应语言连贯,直抒胸臆。金柳、青荇、清潭等几个意象作重音强调。“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现诗人渴望投入康河的怀抱,让自己尘世的心灵得到彻底洗涤的愿望,应深情地朗读;“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逗引着诗人重温往日康桥的柔情,重温往日那刻骨铭心的恋情,应用轻柔的叹息般的语调朗读,这样才能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深深眷恋。
  为了追寻“彩虹似的梦”,诗人撑着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梦想,“满载一船星辉”,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味里,仿佛又寻到了昔日的梦,一时忘了自己要离别康桥而去的现实,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情绪达到了沸点。朗读时要求学生热情奔放,语调高昂,表现出兴奋、喜悦的感情。
  第六节,诗人从梦幻跌落回现实,整节语调应低沉些。“但我不能放歌”中的“不能”二字应重读,体现跌宕起伏的情绪,两个“沉默”低沉些,表达诗人无尽的惆怅。
  第七节应用平稳低柔、逐渐放慢的语速朗读,两个“悄悄的”声音放轻,“云彩”二字音拖长,语调低缓,以渲染出深深的离愁。
  通过齐读、散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法的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感悟《再别康桥》的优美的意境。值得一提的是,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让学生也自觉地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
  
  三、于想象中感悟意境
  
  诗人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营构出诗的意境的,学生可通过想象捕捉诗歌中的种种意象,体昧诗歌的意境并由此感悟“此景此人”,体察“此情此意”,以揣摩诗歌主旨。《再别康桥》就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墨着力描写了康河和康河之畔的自然风光,营造了既优美宁静而略带伤感的意境。为了更好地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笔者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诗人临别之前所见到的康桥、康河之景。学生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勾勒了一幅幅极其优美的康河风景图。请看:
  河畔的柳树枝条在夕阳照射下镀上了一层瑰丽而又妩媚的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拂动,影子倒映水中真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那绿油油的水草随着微波的起伏轻轻飘摇,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诗人真想跳下水去,与柔波为伍,和水草作伴。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掩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景象充满了醇厚的诗意。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荫,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向青草更青处去倾听大自然的千古绝唱。等到暮色降临,柔柔的水波与满天的星光相辉映,诗人泛舟康河,不仅载回了满船的星辉,更载回了满怀的惬意。诗人正想放声高歌,突然发现康河早已物是人非,往日的欢愉已不复存在。诗人沉默了,夏虫沉默了,今晚的康桥沉默了……
  在这幅图画中,康桥的景物由近而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先是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后是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这一切互相交织,相映成趣,构成了康桥迷人的晚景,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这隽永的意境之中既有诗人对康桥的缠绵眷念又有依依惜别的感伤情怀。但《再别康桥》意象的色彩是暖色的,那西下的夕阳,那河畔的金柳,那河底的水草,那汩汩的清泉,那绚烂的彩虹,那柔柔的水波,勾画出了康河那妩媚旖旎的风光,其感情基调是欢快的,欢快中带有几分浪漫与潇洒,其感情基调是缠绵的,缠绵中夹杂一层淡淡的哀愁。通过想象,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意境自然就有了更深入的体味。
  
  四、在理解构思中感悟意境
  
  构思好比选择镜头,对同一个人物或景物,拍摄时选择的角度不同,拍出的照片往往有很大的差异。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了解诗人构思的技巧。《再别康桥》一诗,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的愁绪,但这首诗只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很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耳中也会听到车声、人声,机器的轰鸣声,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了解这首诗独特的构思技巧,就使我们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领悟诗人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淡淡的愁苦之情。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语言来感悟这首诗的意境。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可以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找出句子之间思想感情相互关联的因素。分析时,只要抓住关键字眼,深入挖掘,同样能迅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总之,诗歌教学,教师要舍得投入情感,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看清诗人抒情的对象,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了解诗人构思的技巧,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能逐步进人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邱敏凡,江苏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语文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