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三种强调法

作者:边振华




  所谓强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特别着重或者着重提出”。而写作中的强调艺术,我认为,就是作者为突出某一意念,着重表现某一感情,达到某一目的,对作品中的某个形象,某种感觉,某件事物等所采用的特殊显示、着力渲染的艺术手段。其作用是使文章有关内容表达地更加醒目、深刻,使读者在不断咀嚼、回昧中留下经久不灭的印象。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曾说,在“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往往“壮辞可以喻其真”。强调是真实而有力地表现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它可避免平淡和板滞。从教二十余年,执教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数次,每次备课,都为作者那妙用强调艺术来彰显悲愤思想感情的手法而拍案叫绝!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惨案后,作者怀着悲愤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缅怀、哀悼刘和珍等革命烈士,赞扬爱国青年的勇毅与中国女性的伟大,一方面揭露反动政府的惨无人道屠杀罪行,一方面抨击反动文人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义举的诽谤谰言。而表达这些内心情感的手法,主要是强调。可归纳有以下几种:
  
  一、反复强调法
  
  这是通过某一词语、句子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反复申说的形式,以表现强烈情思、达到强调目的的艺术手法。这种反复,不是呆板繁琐的重复。此法妙在一唱三叹,意味隽永。
  本文第一节为强调写作必要性,叠用重句,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仔细体味起来,三次出现场合有所不同,写作缘由于反复强调中,从“悼念烈士”,到“唤醒庸人”,到“催人奋进”,步步深化。
  一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在程君正告之后,“也”字正是紧承程君正告“先生还是写一点罢”,“早”字则针对“刘和珍生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就点明鲁迅要“写一点东西”的缘由之一,正是为了痛悼,纪念一位死难的学生、战友、同志。这是从寄托哀思的感情的需要强调写作必要性。
  再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一句之后,显然针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庸人”却在这“似人非人的世上”“暂得偷生”这一冷漠现实,这就有意识点明写作缘由之二:意在唤醒庸人激励生者,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这是从唤醒愚弱国民的责任的委命强调写作必要性。
  三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则在第二节作结处,为什么其中的“也早”二字换成了“正”字?前句业已点明:“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向人们大声疾呼:要永记淋漓的鲜血,要觉醒,要奋起!这样既收束上文,突出写作本文必要性,又开启下文,强调写作本文的紧迫性。
  至此,正是鲁迅先生如此别具一格地使用“同语反复”的强调手法,才使本文从开篇就交织着渐次强烈的悲愤之情,渲染了渐次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了渐次强烈的感染力量。
  可见,反复强调法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在反复中有变化,有新意。在反复的语言后面,体现作者有意安排的良苦用心。本文采用反复强调法的地方不下六处。
  
  二、层递强调法
  
  这是通过某一内容层层递进升华的形式,以渲染浓烈气氛、达到强调目的的艺术手法。此法妙在波澜迭起,气势磅礴。
  本文第四节为强调惨象之惨,流言之毒,突现反动派的凶残与阴险,作者有意安排四个递进段,按如下程序逐级强调:
  听到噩耗后难以置信一然而,不但是事实,简直是虐杀一不但是虐杀,反动当局竟捏造罪名一不但是有反动当局的诬陷,而且有流言家的诽谤。
  这样,脉络环环相扣,语意一进再进,气势愈进愈烈,作者激愤之情伴随多次层递而愈升愈高。
  层递强调,关键在内容层递;另外,用语、句式也十分重要。本节第一层就用“不惮”“不料”,“不信”“况且”“更”等排比式、递进式词语反复渲染难以置信的心情。第二层用“然而”“而且”“不但”“简直”等转折式、承递式词语强调不但是事实,而且是极残忍的事实。第三层独句提行分段,“但”字承转,强调反动军阀不但凶残,而且阴险毒辣:生前付以刀枪,死后伴以诬陷。第四层仍用“但”字承转,独句提行分段,强调不但有残忍的事实,还有恶毒的流言……
  至此,反动派的凶残、阴险、下劣,于层递强调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作者胸中怒涛激荡,不可遏止。如此严密的段落、精妙的句式、层叠的连词,使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映衬强调法
  
  任何事物在相互映衬中,其特征会显得更加鲜明。映衬的目的是强调,本文所运用的映衬强调法几乎贯穿始终,形式灵活多样。全文千字左右,一幅一幅的映衬画面浮雕似的突现在读者眼前:
  (一)背景映衬强调法,这是借助背景来强调主题的映衬手法。第一节就用“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映衬“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从而树起刘和珍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崇高形象。
  (二)对比映衬强调法。这种映衬,有的为了显示映衬双方各自的特点,有的旨在使映衬一方分外鲜明。第二节就将“真猛士”与“庸人”两相映衬,前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者“在这淡红色和微漠的悲哀中”“暂得偷生”,从而突出“猛士”的勇毅,“庸人”的愚昧,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又以“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来反衬“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高度赞扬了为祖国献身的爱国青年。第五节在具体描述惨案发生情景时,就将爱与恨、歌颂与揭露,加以集中对比映衬:一边是“欣然前往”请愿,一边是布下罗网屠杀;一边是相互救助,一边协同击射;一边是从容转辗,一边是枪弹攒射;一边“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死去,一边是满脸血污的杀人者昂起头来……映衬叠出,形成对比十分强烈的映衬群,形象地再现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
  第五节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与“这几缕血痕”连缀成串构成一组类比映衬,极写反动政府制造的这一惨案比过去的反动军人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有过之无不及,其凶残程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第七节开头,在重复前文“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后,写出出于作者意外的三点:“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竞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前两点再次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从而反衬出第三点“中国女性临难的从容”。三点相互映衬,充分表现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烈士的热情赞颂。全文结尾,又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与上文“三个女子在弹雨中相互救助……殒身不恤”的壮举相映相衬总收全文,鲜明地揭示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给人以鼓舞、力量与启迪。
  (三)反复映衬强调法
  反复映衬即一个材料分别与几个材料多次映衬,一“材”多用,反复照应。第三、四、五、六节中作者刻画的刘和珍那“始终微笑着……和蔼可亲”的面容,仿佛电影的叠印镜头五次闪现,分别“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无端在府门前喋血”、“确实死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至少也当浸渍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等五福画面有机地组接在一起,回环往复,催人泪下,形象而深刻地突出了刘和珍正直善良的性格和殒身不恤的精神,强烈抒发了对烈士浓烈地怀念、热爱、尊敬之情与对杀害烈士的刽子手的无比愤慨、憎恶痛斥之情,其艺术感染力是何等的强烈而隽永啊!
  作者的高明之处,还把句与句间的相互映衬推而广之。第三、四、五节采用段落映衬式,三大节在鲜明的映衬中,色彩斐然,跌宕有致。第三节,深情追述刘和珍生前的表现、着力刻画刘和珍正直善良勇毅的光辉形象,就在刘和珍的崇高精神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时候,第四节急转直下,愤怒控诉反动派屠戮、诬陷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条条罪状;面对敌人的野蛮暴行与阴险论调,第五节针锋相对,详录“三一八”惨案的事实真相,给敌人以有力揭露与批驳。至此,烈士的崇高与敌人的下劣,“血写的事实”与“墨写的谎言”,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照!从而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形象更加高大、杀人者与流言家的面目更加可憎。
  正是“文之妙全在衬跌”:形象鲜明,感染强烈。
  纵观全文,巧用强调,相间相融,各尽其妙,充分显示了作者运用强调艺术的精湛技巧。也正是通过运用精妙的强调手法,才得以彰显悲愤的思想情感,从而也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边振华,男,辽宁朝阳市财经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