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周宜东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界不但认识到语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语感的培养列入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1 教师和学生重视不够
既然语感对于语文学习如此重要,就应该大胆地构建加强朗读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但是长期以来,语感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仅停留在有所认识阶段,谈不上重视和大力培养。目前的语文教学,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的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又由于语文考试试题的局限,师生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的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些题目涉及,也只是对停顿、重音等方面的简单考查。这样就导致了师生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学生做练习、教师讲练习”中去,实际的朗读训练就被冲淡了。当然,已习惯了的“讲问教学”模式也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每堂课中,朗读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即便偶尔让学生朗读,教师往往也只是盯住几个尖子,能够被点名站起来朗读的总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得不到训练的机会。当然,在一些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上,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也充满了范读、领读、齐读、跳读、品读、美读、个别读、分组读、交叉读、分角色读……,看似活跃和热闹,看似非常重视了读,但是,由于平时缺乏训练,缺乏涵咏、思考、体悟,读来读去,大多只是在一个层面上简单地重复。
2 教师疏于指导
由于长期对语感教学重视不够,导致一些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较低,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就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即使有所谓的指导,其方法也是简单、机械、生硬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只重视声音的轻重,不重视内心的体验;只重视表层的技巧,而忽略把握语言的内蕴;一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一遇到长句子,要么被读破,要么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3 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更由于应试教育所催化的学习情绪的浮躁,不能够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把握作者情感、探索文章主旨,挖掘内蕴。朗读时,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这样的朗读最多能做到用普通话流利地读,而无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该怎样进行语感培养呢?
1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读懂课文。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背景的限制,无法真正读懂文章,这时,教师不仅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更需要与学生一起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而挖掘的过程就是所谓的讲解,是带着学生品味语言,通过品味语言,领会思想情感,也就是披文人情。讲解是钻进文中,把握内蕴;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讲解是手段,朗读是目的,在这种意义上,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正确处理讲解与朗读的关系,以讲解促进朗读,以朗读外现、巩固、提高讲解的效果,这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
2 大胆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朗读。有些老师担心,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里去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成绩。其实,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使之具备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欧阳修把精彩的篇目张贴于墙,早晚吟诵,直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句每字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先生的这段话道出了朗读的作用和实质。当然,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朗读,并不是“放羊式”的放任不管,而要有指导:引导学生读懂文字,理解课文;感知作者,体味理趣;把握轻重缓急、停顿节奏、语气语调;感受词句章法、风格情调、理趣意蕴。
3 教师经常范读。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仅仅对学生作理论上的指导还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范读。比如,在一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上,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说:“上阕应该读得‘气沉声缓,气短声粗’,下阕应读得‘气细声粘,气徐声轻’。”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怎样的读才算是“气沉声缓,气短声粗;气细声粘,气徐声轻”,学生仍不得要领,这时,如果教师如果能范读一遍,学生马上就能直观地体会这种朗读技巧,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语文教师的范读被播放课文录音磁带或光盘所代替,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的朗读能力越来越不被重视,也越来越退化,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借鉴的对象,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日益下降。
而且,学生并不喜欢听播放的磁带录音。因为,磁带里普通话虽然很标准,但太生硬,听起来空旷、单调、苍白,有很大的距离感,使人疲惫,听时精力难以集中。
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老师范读。第一,有亲切感、真实感。相对于听录音磁带,听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够看到老师的表情动作;老师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袒露在同学们面前,使同学们走进了老师的感情世界,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与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通过范读,教师与学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第二,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对课文仔细揣摩、体会、把握,再通过高低起伏舒缓疾徐的声音、张弛有度的节奏、到位的表情动作神态,使平躺在书页上的文字马上站立了起来,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生动、形象、有趣。在这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理解。第三,有助于营造有课堂气氛。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哀怨处如泣如诉,悲愤处高亢激扬,欢欣处喜所于色,愤怒处疾言厉色。这种范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当然,教师展现范读技艺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长期欣赏教师的范读艺术,对老师产生敬佩感、崇拜感,进而喜欢语文课。教师的范读艺术对学生的终生将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有个学生曾经写道:“也许若干年以后,高中生活的细节都被时间洗得越来越淡,但语文老师一篇篇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一直在我心里回荡,伴我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个反思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实践问题,还要有一个科学方法的指导问题。这方面,需要的是我们广大同仁不断的思想解放和不懈努力。
周宜东,教师,现居安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