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文言文注释侧观

作者:班廷景




  文言词汇数量少,很难尽表人意,所以文言文作者们总是在创新使用,不停拓展词汇的表现范围,加之今人与古人心意之间距离大,因此文言注释常常出现不当。现在试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几处不当注释为例,试做原因探析。
  1 往来无白丁。(人教版教材注: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说文》注:丁——“言万物之丁壮”。《辞海》注:丁——①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②对成年男子的泛称。白:《说文》对“素”注解——“凡物之质日白素”;《现代汉语词典》注:③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从《说文》对“素”注解,我们可知“白”在某些语境与“素”同意,即“白”也是“物之质”,这就是《现代汉语词典》注③的源系。综合来看,“白丁”应注为:指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既没有文化,又没有高尚道德的人。白: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文中指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丁:对成年男子的泛称。
  2 可以调素琴。(人教版教材注:不加装饰的琴。)
  先从注释的现代含义看, “装饰”是“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更美观(《现代汉语词典》注)”。那么“不加装饰的琴”就是琴的表面未挂镶饰物、描图画案的意思。“素琴”明显是两个词。“素”①“凡物之质日白素”②“以质未有文也”(《说文》注)。这可能是教材注释的源系。但从短文主题、语境上看,这个注解不够恰当。从《陋》文的主题和意境上看,作者极力表白自己厌恶世俗追求素雅。由此看作者是在表白自己唯求素雅,静雅。“素琴”应注指“用某种乐器独奏高雅的音乐,无吵闹纷乱,无伴奏,无伴舞。”由此,还可知教材注解与后句“无丝竹之乱耳”句是矛盾的,因为“不加装饰的琴”也是“丝竹”呀。
  3 谋闭而不兴。(人教版教材注:奸邪之谋。)
  这里“谋闭”也明显是两个词。“谋”:虑难日谋…访问于善者为咨,咨难为谋(《说文》注)。可知,“谋”本身并不含贬义,含贬义的是“闭”,是“门关着,未开之意。”(《说文》注)。“谋”与“闭”合起来就是现在所说的关起门来商量的意思。依照上下文“谋闭”的意思应是谋私利的事,却未必损公损人的事。因为《大道之行也》的“大道”强调的是“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的最高境界,“藏于己”“为己”还含有一般的谋私利却未必损公损人的中间境界,不含浓重的贬义。而现代汉语“奸邪”是“奸诈邪恶”的意思,而“奸诈”则是“虚伪诡诈”, “邪恶”是“(性情、行为)不正而且凶恶。”的意思,都含浓重的贬义。所以,笔者认为,教材“谋闭”将笼统合释为“奸邪之谋”是不够恰当的。
  4 《礼记》(人教版教材注:《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
  很明显将“礼”单解为“礼仪”这是不确切的。现代汉语“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意思。(《说文》注)“礼,履也。”“履,足之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日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此可知“礼”主要指行事的规矩和制度。而且对《礼记》一书的性质早已定论—__《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将“礼”理解为“礼义”是很片面的。
  5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人教版教材注:参与,这里指欣赏。)
  此注也存不当。“与”的古汉语多种用法中确有作“参与”之例。但此处如此说不恰当。“与”作“参与”,是在投入某种活动,或者加入某集体活动,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不是这样的结构语境。古汉语“自……以来”是“从……到如今”的意思,表示时间的起止;“未复有”是“不再有”的意思;“其”作代词,相当于“这”,指文中所写之景;“奇”原本是副词,特别、超出一般的意思,只作修饰语,但常常省去中心语,如“特别的(巧、美……)”。从此语境和句式上看此句的“与”应该是表示比较。全句应译为“从康乐过后,未曾有能同这景相比的美景。”而如果译成“欣赏”,就无法圆译文句,且与“自康乐以来”的“自康……来”的短语格式不吻合。
  若作“欣赏”讲,此句当译为“自从康乐那时到现在就不再有欣赏这样美景的人啦。”强调的是“今人”不如“古人”爱山水美景之意。若取表示比较之意,则句子可译为“自从康乐以来就不见有这样美景的记录啦。”突出的是所写之景的美。后者更符合此文意境。
  6 唯吾德馨。(人教版教材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此注仍是不当,“品德高尚”是“德”“馨”的合意,不单是“馨”的意思。“馨”原本是“香气远闻”(《辞源》注)的意思,通过比喻引伸之后才成“高尚”的意思。
  总观上述众例,文言注释不当的情形有下面几种情况:(一)对语言环境斟酌不仔细,致使注释与语言环境不吻合(如例2、3、6);(二)考证不仔细,审查不严密(如例4和5);(三)不应当合注的合注了(如例1)。
  
  班廷景,教师,现居贵州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