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一首地地震诗歌赏析

作者:赵 翔 李和平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亲人的孩子对母亲的深切呼唤。自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众多网友自发创作许多有关地震的诗歌,其中一首作者佚名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广为传诵,并被制作成了MV,让许多人听后、读后热泪横流,有人还建议把这首诗歌选人今后的语文教材中,这首诗歌凭什么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呢?
  一是题材好。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幼小的生命和正值豆蔻年华的中小学生,他们像鲜花那样正含苞待放或者正像鲜花那样灿烂的开放。可是,一场地震让这些孩子顷刻间又如鲜花般迅疾凋谢,那样鲜活奔跃的身影顷刻间被沙砾堆埋,那样吹弹得破的笑脸顷刻间被尘土污秽,那样清醇爽朗的声音脸顷刻间被泥沙封存,这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事情啊!而关注呵护孩子最多的,又有谁敢说不是母亲呢?面对孩子的伤疼,又有谁及得上母亲的万一!因此,这首诗歌选取母亲直接呼唤孩子,孩子直接呼喊母亲的内容作为题材,是最能够写出人类最真挚感情的,也是最能够触动人心的。
  二是选材精当。如果只是题材好,而没有进行材料的精当选取,那么再好的题材也会只是一种摆设。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尽量站在母亲和孩子的角度,选取最能够触动人心的事物进行抒写。全诗共5节,前3节是以母亲的口吻来呼唤孩子的,第一节贯以两处“抓紧妈妈的手”来凸显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手”——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母亲牵着手长大的;从小长到大,“妈妈”牵过我们多少次手啊,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妈妈”的手始终在牵引着我们啊,从崎岖的山路到宽阔的街道,同样有“妈妈”牵手的身影啊!“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在这里,“妈妈”的“手”还和原来一样,是一种担忧,是一种牵引,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啊。“手”就是传显感情的最集中的事物之一,第二节中的“眸”即眼睛,第三节中的“课本”,均如第一节中的“手”一样,既能贴合当时之情景,更能传递彼此之深情。后两节是以孩子的口吻呼喊妈妈的,也能抓住典型事物来传情达意。这两节诗歌中均以孩子的口吻劝慰“妈妈”“不哭”即泪水;可是,孩子啊,在这样失去你的哀痛中,哪一个“妈妈”不会流泪呢?因此“泪”最能够渲染大人和孩子的情感。还有如“爸爸”、“同学”等典型人物的提及等。
  三是极有层次感。有了好的题材和精当的选材还不够,如何把这些精当的材料组织起来呢?全诗从第一节中妈妈担心路太黑想牵住孩子的手帮助孩子走出黑暗,到担心因为天太黑而看不到孩子的手和眼睛,在感情和认识上有一个过程,即主观感情上想帮助孩子到客观事实上为条件限制担心帮助不了孩子,这种认识过程是多么令人心疼。一方面想帮助孩子的心情是多么急迫,可是另一方面却意识到了可能因为“路太黑”、“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看不见自己的孩子等客观因素而帮助不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生命中不能够承受之疼啊。但是诗歌的意境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在第三节进行了升华即无奈而又衷心的嘱咐:“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人生多苦忧,当现实的援救无法施行,做母亲的只好祈祷自己的孩子走好,这一声“你走吧”,饱含了母亲多少无助、多少心酸和血泪啊。即使有了这样理性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今生不能够再牵到孩子的手。但是,作为母亲,她是多么的不甘心啊。因此在第三节最后发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祈愿:“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摸样/来生还要一起走”,可谓“今生母子情缘浅,来生还续母子缘”啊。可是,我们有来生吗?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本诗歌仅仅前面三节诗,其情感随着思路的层层递进而跌宕起伏,回环往复,母亲痛失孩子的千般柔情、万种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后两节诗歌通过孩子之口吻来劝慰妈妈不要担心他们,他们告慰妈妈说“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这里意在进一步阐明,这次地震中非一个两个孩子遇难,也非一个两个母亲饱尝伤子之痛,而是有许多这样的母亲在饱尝着失去孩子的哀痛啊。诗歌接着写到了这些孩子的心声“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这里就更一步说明,我们失去生命的孩子是多么懂事啊,我们难道不会因为失去这样懂事的孩子而更加痛心吗?其中“哪一个”犹言失去孩子之多,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诗到最后一节,由孩子之口点破了冷酷的事实“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多么令人心痛!孩子是喜欢说真话的,这些话无疑是想给心存侥幸心理的“妈妈”当头棒呵:孩子的死,是一种既存事实了,再多美好的想法和向往都显得无力了——多么沉痛的事实啊。但是,懂事的孩子还是给了当“妈妈”的一个令人心碎的承诺:“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
  该诗就这样,在一首五节的小诗里,层次清晰,推波助澜,一层更比一层深的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哀痛之情,并在母子的互相呼告约定中,写出了人世亲情的可贵。
  四是构思新巧,感情真挚。作者站在母亲和孩子的角度,让这人世中最难互相舍弃的人在阴阳两隔的惨烈背景下互诉衷肠,在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呼唤中,均以“来生还要一起走”一句作结,既是形式上的呼应和前后照应,也是母子情感上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郑重承诺。这种构思把母子终于不能互相见面的深深痛憾、因深爱对方而作出的绝世劝勉以及来世还为母子的深情约定等情感一起巧妙地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构思还使该诗在有限的节句中容纳更多的内容,且能让读者依据其提供的典型人物和场景结合自身感受进行联想、补充和伸发。因此这一新巧的构思拓宽并加深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些地震诗歌只是就其一方面来抒写情感,缺乏本诗这种构思的空灵之感和表现力。
  据说这首诗歌是作者看到了灾区的一组图片深为感动写下的。作者带着对灾区人民深切的悲悯和关爱,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及其事物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母子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使之熔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如果没有作者自己深切的感受,何来如此动人心魄的诗歌?要让自己的作品打动别人,首先就要能打动自己。
  此外,作者还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如第三节“把阳光夺走”中的“夺”,第四节“天堂的路有些挤”中的“挤”,均称得上是一字千钧,真实地摹写出了地震灾害的无情。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弛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此诗的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再次是本诗还大致押了“头、走”的韵脚,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所有这些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当然,作为一首即时产生的网络诗歌,有些语句改后当可以更好的传情达意,更好的贴合意境,如第三节的“和爸爸的拳头”,代表爸爸管教孩子的似乎不仅只有“拳头”吧,此处用“拳头”和全文要营造的不弃不离的父子亲情不相协和。但这瑕不掩瑜,总体来看,本诗是一首构思新巧、结构谨严、选材精当、感情真挚的好诗。
  
  赵翔,男,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李和平,男,贵州铜仁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