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作者:章长根
1、集体备课:扼杀了教师的个性与风格
新课改倡导团队的合作精神,因而集体备课这一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好处当然不少,比如运用集体的力量收集资料,利用集体的智慧剖析教材,减轻教师的负担……
但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教师眼中,往往有不同的感悟,而这一感悟,往往又随着学生的参与在时刻发生变化,因而课堂上才会有:有时滔滔宏论,波翻浪卷,妙语连珠,如同钱江之潮;有时又不着一词,不置一语,平静得如同一池春水。按同一教案施教,实在是对教师的个性与风格的抹杀。
2、多媒体:以点击课件代替文本解读
前些年,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它具有自身的许多优点,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也加大了教学的容量,较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是,正像许多先进的事物一样,多媒体也具有两面性。目前,在相当数量的学校里,把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不使用多媒体,绝对不能认为是一堂好课。于是,大家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不管是否需要,不管是否有效,而对课文钻研的时间和精力则花得很少,有的则在网上下载或去市场购买。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番景象,课堂上,老师轻按鼠标,将设置好的课件一一点下去,课件点完,一堂课也就结束了。多媒体的放映代替了对文本的探索,代替了老师的板书。这样的课或许上得热闹,上得形象,但绝对不能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3、集体讨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现在许多人在理解这一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把“要让学生动起来”作为一堂成功的课的重要标准,因而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前后排同学展开互相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说不可以,而是用的太多太烂了,在许多时候的许多课上,讨论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学生不着边际地展开讨论,一些问题钻牛角尖钻进去,往往出不来,教师也多是顺其自然,不加以及时引导。反而夸奖学生讨论得热烈,讨论得认真。
4、拓展:向外延伸,找不到与文本的接榫点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在教某一课课文时,不忘知识拓展,这本应该是一件好事,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课文的内涵,帮助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积累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不恰当的知识拓展大有泛滥之势。
应对之策
集体备课,集众人之力采各人之长,是很不错的想法,但我们不能把形成的教案当作一成不变的“话本”。因为教学情境在随时变化,如果以不变应万变,死抱现成的教案不放,这无异于刻舟求剑。在处理集体备课这件事上,有的学校已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集体讨论,由主备课者把讨论成果整理撰写成教案,施教者以这份教案为基础,自己再次备课并设计出针对学情的教案。这样做,才真正起到了既博采众长,又彰显个性的作用。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有许多局限,要想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就必须借助拓展这一手段,我们可以以文本为桥梁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无边的语文天地。但这并不等于某一堂课或某一篇课文,只要向课外延伸了,就达到了拓展的目的。也不是说拓展得越宽越好。
课内外衔接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拓展。教材是拓展的根本,而怎么拓展,向哪个方向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以及选择什么材料来进行拓展,这是一个关系到拓展是否有效的问题。上文所举的《故宫博物院》的拓展之所以让人觉得别扭,就在于施教者选错了拓展材料,偏离了教材和知识的衔接点。如果为了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教师是否可以这样做:出示一幅某建筑群的平面图,教师在图上标出方位,然后要学生做出口头介绍,要求把方位介绍清楚。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说明_文,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而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的感情。
紧扣教材、针对课内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向课外延伸,这应该是拓展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多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教学管理者与教学工作者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否采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应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不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手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授课者也-不搞哗众取宠,应多在钻研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集体讨论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民主,而并非时时处处都适合讨论。脱离文本、不着边际、信口开河的讨论,非但对解读文本无益,还会助长学生的浮夸之风。对学生的讨论,教师也不能只作听众,只作“好好先生”,应在因势利导的同时,实事求是的加以点评,亮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最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按照阅读教学的规律组织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追求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不可取,“邯郸学步”式的盲目追风更不可取。静下心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多在钻研教材与学生身上花些功夫,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章长根,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