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引导学生在“真实吟诵”中思索青春
作者:卓立子
“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颂青春的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该板块的教学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教学中容易出现几种常见的错误倾向。把握诗歌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都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歌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但我们易于忽视“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用理解感受代替“吟诵”,把这里的学生活动变成诗歌鉴赏;“吟诵”时容易漠视学生个人的理解,出现纯技术性指导的倾向,变成了一种看似“吟诵”的形式主义表达;吟诵还会出现忽视群体“吟诵”的重要性,“吟诵”活动变成了有朗读特长的师生的表演会。
本专题模块立足于对学生进行青春意义,关于青春的个人修养的多视角精神熏陶,把学生纳入了人文意义和价值的阔大视野之中,这也是苏教版教材以主体单元为教材组元形式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本模块着重强调“吟诵”,引导学生在“真实吟诵”过程中思索青春,着眼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我们认为这种具有高度的出发点和拥有深度的立意点不仅是课改而且是教改应该遵循的正确可供选择的方向。
一、几组概念的比较和关系定位
(1)吟诵与理解的关系和定位
课标要求和教学建议明确指出学生要围绕“理解”和“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吟诵,在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感受。我们认为谈论二者的关系就是谈论“理解”与“吟诵”课堂安排顺序的问题,更是谈论二者进行和谐融洽的问题。
具体言之,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我们要理解词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本词的吟诵方法,以对情感的理解驾驭吟诵的过程,再在吟诵的过程中显示出毛主席那以天下为已任,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我们要让理解和吟诵辉映,把二者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理解本诗的内在情感旋律跌宕,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方法,配置怎样的资源是“真实吟诵”的一个前奏问题,如可以用关于毛主席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这一资源的恰当配置来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使这种理解不脱离“吟诵”这一活动体验学习方式的要求,使理解不变成诗歌鉴赏。
“吟诵青春”有“吟诵”的规律,“吟诵”毛主席的青春态度和青春宣言,要使理解成为吟诵的要求和必需。关于二者的定位,我们认为时间上的程序控制和空间上的顺序安排是达成二者和谐融洽的必备条件。
(2)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和定位
朗读是理解的前提。朗读所独具的一种艺术知觉使读者能够对文本感情的性质做出一定程度的估计和预测。这里的艺术知觉是学生生活经验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对母语的一种直觉和在直觉作用下的进一步发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耳醉其意,身感其文就是此一道理。
朗读是一种体验活动,理解偏重于体悟,朗读中进行理解就具有了吟诵的基本特征。关于朗读和理解的关系定位,我们认为二者都是为了吟诵的需要,或者说在吟诵的学习方式背景下,朗读和理解要为吟诵作好基础性的必要准备。
(3)朗读与吟诵的关系和定位
理解是“朗读”和“吟诵”的过渡中枢,朗读的初始阶段是有些微意会的读书体验活动,侧重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浅入,而没有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但在理解的基础上它可以转化为吟诵。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吟诵是“吟哦诵读而得之”的较为深刻体验的感性理性共同作用了的实现转化了的升华的诵读成果。
用纯技术的手段进行指导的朗读只是形式主义表达的所谓“吟诵”。真正的吟诵则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种精神得到了成长的言为心声的人体心理活动。关于二者的定位,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我们应由朗读的浅入初识毛主席那时那地的情感概况,从而由浅入深,加深体悟完成理解与吟诵全面的经纬结合,实现可以深情地吟诵这一效果。
二、几组概念的模糊预期和精密细化
关于朗读、理解、吟诵三者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吟诵青春”的“吟诵”活动应该被定位为课堂活动呈现的主要面貌,我们把“吟诵”作为可以“吟哦诵读而得之”的结果。为了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吟诵”为中心,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我们把朗读、理解、吟诵作了模糊预期和精密细化的处理。我们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吟诵”。
1、朗读的模糊预期
①朗读前学生拥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但没有完善的技巧,特别是针对《沁园春·长沙》这篇特定文章的特定技巧。
②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就完成了“吟诵”,达到拥有完善技巧的并充满感情的朗读其实就是在吟中达到成诵。
③我们需要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情感的距离,使学生在个人情感和文本的情感最近处进行“吟诵”。这是我们预期之一。
课堂操作情况如下:
上片预置时间:一般现在时(1921-1925)(朗读前以幻灯片展示1921-1925这一时段毛主席的生活革命经历)。
下片预置时间:一般过去时,回忆过去(操作如前:幻灯片展示1913-1918这一时段主席德求学和参加学生运动的经历)。
朗读要求:假如你是毛泽东,说出你那时的心情,并带着这种心情朗读青春吧。
朗读预期后初步效果: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上片毛泽东情感,由看到一片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的秋景时的激动、自信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追问时情绪的深沉变化,也可以体会到下片那少年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可以带着这种基本正确的情感走向进行朗读。
2、理解的模糊预期
上节所述,我们在上下两片的朗读预期前配置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时事背景,并假设学生身份为毛泽东主席。这种预期尽管我们力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历其事之感,但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的短乏,人生阅历较浅,可能依然难临其境,更难历其事。但我们相信有了这种期待,学生就能够奋力以赴。
此外,学生初步朗读时对全诗的感情旋律的体会也是大致相当的,这种模糊的预期为精密细化的教学作好了真正完备的预期。
3、朗读、理解的模糊预期与吟诵的精密细化
前文说过“吟哦诵读而得之”,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诵读得之及吟安的过程是我们进行吟诵的精密细化的实践过程。朗读、理解的模糊预期为吟诵的精密细化预留了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艺术空间。这也是我们开展真实吟诵实践课的活动空间。我们做出如下的处理:
①学生之间讨论毛主席的情感,个人出声进行吟诵。
②小组成员再次相互吟诵,讨论揣摩吟诵的方法及如此吟诵的原因和如此吟诵传达出的效果。
③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全班进行“吟诵”比赛。
实践证明,我们的设计完成了以“吟诵”为主的体验活动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吟诵,在吟诵揣摩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感受。毛主席本诗感情旋律的变化,朗读的基本技巧,词中各个语句、字词传达的意蕴都在吟诵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种读法的辨识: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精密细化的吟诵传达出精密细化的情感,我们在吟诵中得以感悟到二三十年代青年的豪情壮志。朗诵、理解在“吟诵”学习方式的统率下得到了落实,落实结果又有力地促进了“吟诵”活动的深入。
卓立子,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