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师的文学修养与素质教育

作者:王长友 周 勇




  我非常认同“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理念,并一直作为我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因为,这句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怎样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呢?这就要求给学生传授终生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要传授文学审美的方法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学审美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并把它作为文学教学课的重点。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就得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和独特的文学审美能力;二是良好的文学创作习惯。
  文学体裁主要有四大类,即: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每一类的文学作品都同等喜爱,略有偏爱也是可以的,但每一类都要读到一定的数量,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引领学生读书,而且经常在班上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活动,使班上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也逐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好东西,让人终生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光有习惯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应该知道并引领学生体会四大文学体裁的不同特点,学会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去欣赏不同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如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感情充沛、讲究押韵和节奏。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写作背景、描绘的形象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诗歌的押韵、排列、语言、修辞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并教会学生诗歌的朗读技巧,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活动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也逐渐形成他们独特的审美能力。不能照搬教参,人云亦云。如我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时说:你们觉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锁”字,文下注释解释为“笼罩”好吗?(没有学生发言)我觉得不好,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为这个“锁”字的运用佩服至极,它既表现了亡国之君李煜作为宋朝俘虏,被剥夺了人身自由,被囚于院类的处境,又表现了李煜心灵的天空被锁,春天进不来,秋天永驻的心境,含义非常的深刻, “笼罩”一词太肤浅,无力解释“锁”字的涵义。从学生的表情看,我的一番见解让他们非常地佩服不说,我只想说我无形地告诉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的道理。在以后的文学教学中,我经常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独特审美感受的能力,也的确收到了一些成效。
  少年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也是一个著名作家。蒋方舟在读小学时候的有一天,买了一本《学生优秀作文精选》回家看,被她的母亲看见了。母亲批评蒋方舟说:“你看这种书干什么?你的作文也能写成那样,看了有什么好处?更何况这些学生的作文大都是一些不爱写作文的人指导出来的,会好吗?要看就看成人写的书籍。”我想,这里的“不爱写作文的人”多半说的是语文教师吧!这句话对不爱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说,我只是说这句话的确指出了不少语文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写作能力,个个都像作家似的,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创作习惯,这是必要的。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爱作文的人,还能引领学生喜欢写作文吗?自己都不会写文学作品的人,还能指导学生写好文学作品吗?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跟学生一起写作,跟学生共话创作的乐趣,同学习,共进步,跟学生一起成长。任何成名的教育专家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如李镇西、魏书生、任小艾等,都是语文教师。他们一边教书,一边写书,不但自己成了教育专家、作家,所教学生的作文也非常的优秀,常常被核心期刊大量发表。
  总之,中国教师(特别是中国的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与素质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
  
  王长友,周勇,教师,现居重庆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