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

作者:秦爱武




  鼎湖山,风光秀丽,繁花似锦,绿阴如盖,生意盎然,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可是谢大光却偏偏在一个细雨初歇、雾气弥漫的黄昏来到鼎湖山探奇揽胜。也许在世人眼中,他的这次鼎湖山之旅收获的只能是遗憾。可是阅读了《鼎湖山听泉》这篇散文后,我分明感受到了作者在这一次旅程中愉悦了身心,净化了情感,而且提升了品位,而这收获都来自于鼎湖山的那一泓泓清泉。
  眼不见,而则愈灵。作者在听泉中认识到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作者从泉声中得到了一种对生命、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在听泉中,这鼎湖山的灵魂已经与作者的灵魂融为一体;在听泉中,作者的心灵也和这泉声一般清澈透明了。听泉,使得谢大光的这次鼎湖山之旅也成了一次心灵之旅。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谢大光的心灵,便成了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课的起始阶段,我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那泠泠淙淙的泉声如拂面的春风,轻抚着学生的心灵,伴着泉声,我轻声朗诵课文第一小节,“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进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如此天籁之音愉悦的不仅是作者的耳膜,更是他的心灵,他能不情不自禁,欲一睹真容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于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谢大光的心灵之旅。
  课堂一开始,学生就明白了受泉声感染,谢大光欲走近泉水。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诵三、四两小节,把握、寻找感动作者的画面,师生交流讨论,明白了那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又使他想起了调皮的爱女,富有活力的山泉,充满一股童稚生气的鼎湖山,使作者如人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此时的他,尘埃荡涤殆尽,他已从一个寻找胜境的游者变成鼎湖山的一分子,眼前除了这满眼清翠欲滴的绿色,耳边除了那泠泠淙淙的泉声,便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了,自然便是我,我便是自然。“到此已无尘半点”,听泉的过程便是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此时,学生心中那潺流的泉水已被激活,倾听着来自心灵深处的悠然的鸣声,学生感动了。他们已经进入文本,“到此已无尘半点”,这时正是引领他们深入文本的最佳时机。“上来更有碧千寻”,越往上,绿意越来越浓,泉声越来越清晰,而作者的心也越来越清静。只有极静极纯的心灵才能听出泉声的丰富内涵。“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问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学生带着感动的心朗诵这一段文字,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泉声的柔曼、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就在这读声中再现,学生也在读声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力。此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谈感受,一学生说“仿佛沐浴在细雨之中,耳清目明,神清气爽”,一学生说“似乎一股水流缓缓流过脚面,极舒适极温暖”,一学生说“感觉很自豪,全身热血沸腾,似有一股激情在胸中涌动”。学生们情感浓郁,气氛热烈,他们已与清泉携手,融入鼎湖,多层次的泉声,回旋在他们的耳际。这时,我便让学生齐读“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学生尽管读得慷慨激昂,却似有迷茫。我便让他们联系前文再来理解这句话,学生通过讨论明白鼎湖山那满目的葱茏,那沉甸甸的湿绿是泉水滋润的;那盎然的生机,那绿盈盈的浓碧是泉水孕育的。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泉水,这鼎湖山的灵魂足以唤醒我们的心灵。至此,泉水不仅有了灵性,而且有了深度,学生也体味到了鼎湖山泉水的无限魅力。
  “情者,文之经。”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们是作者用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成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对于他所描绘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因此,对于这些寓情于文、以文抒情、情文交融的课文,教师必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回旋激荡,从而深入感知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把握与理解。
  “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在课堂上,把作家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便能“上来”,便能在那“千寻碧”中寻到那一泓“清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类用激情和生命写成的文章,能浸润人的心灵,怎能不牢牢把握?
  愿清泉永在,愿清泉常鸣。
  
  秦爱武,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