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用爱铸就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李善伦 郑 帅
一、有了“爱”,教学目标才能充分体现整体性。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它是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点的。心中有爱。便不会歧视“学困生”。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就会围绕“学困生”制定教学计划,唤醒他们的成长,关爱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树立起他们的自信,这样才能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品格、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人才。
镜头一:教师独霸讲台,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下来,口干舌燥非常卖力,但许多学生却昏昏欲睡,学生走神,搞小动作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罐装桶”,课堂由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激不起学习的兴趣,每班有一半跟不上学习进度。
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学困生”听不懂。
二、有了“爱”,课堂氛围才能融洽。
只有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问一问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诗意境界中。师生间充盈着的是歌声、笑声与赞美声。学生们在积极的歌声与赞美声的鼓励下,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放大他们的生命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心中装有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师生关系充满平等、民主、真情、友爱、安全,而非焦虑、警惕。看吧。在这种关系下的“杜朗口”中学的一节语文课:教师要学生爬黑板,全班的60多个学生几乎倾巢而动,写的同学和忙着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抢夺黑板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当然,并不是说“活”了“忙了”就意味着课堂氛围融洽了。但是,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表现自己,才乐于展现自己。
三、有了“爱”,才会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无处不在,整个社会都是语文教学的大舞台。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性的,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我们要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其潜能。而只有教师心中有了“爱”,才去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我在讲授《社戏》一课“归航偷豆”时问道:“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偷豆的经历呢?你有过像双喜、桂生那样的小伙伴吗?”同学们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当然再问道:“我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如何理解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我们要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语文能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想在那种情况下,你是那只将要牺牲的老斑羚,你会对那个被你救起的年轻斑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思考后立即活跃起来。那真是想象丰富妙语连珠。这样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爱”抓住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融入课文中,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然,爱还得讲究艺术,讲究方法,讲究水平。像医生一样,只有治好病人的朴素的用心与善良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有高超的爱的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明天,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李善伦,郑帅,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