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作文要指导学生自我修改

作者:江长茂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以上的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没有体会到自我修改作文的重要意义。其实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要不断的进行修改。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尤其是自我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强调培养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把培养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文章”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一学期下来,除了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作文之外,还让学生写了不少的小练笔。但在作文批改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制约着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形成。一是对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师的批改过于细致。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直接用红笔改在原文上。由于教师包办过多,留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很少,这样,学生练习修改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多了。二是对学生平时写的周记或小练笔,教师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等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所在,无法着手修改。三是看不懂老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有些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复查不严,因而有些学生对修改不认真对待。四是教师在批阅时就已打上了作文成绩,使一些学生感到作文的修改与成绩的好坏无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批改这一环节的研究,没有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严格、适度的要求,学生也没能得到更多的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我修改作文的重要意义,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意识。要告诉学生自我修改作文是课标的要求,是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同时要重视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迹,如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再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平生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何远《春渚纪闻》记载:“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到了晚年,欧阳修虽然早已成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坛大家,但仍然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顾元庆的《檐曝偶谈》这样记载:“欧阳文忠公,晚年常日窜定平日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这两则轶事,反映了欧阳修写作的严肃负责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殚精竭虑,刻意斟酌,追求文章尽善尽美的精神。有例为证:《朱子语类大全》中说“欧公文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凡数十字”改成“五字”,欧阳修为了表意准确,不厌反复琢磨,自此可见一斑。此外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曾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外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那娜》就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才完成,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也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等等。让学生明白,诗人、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自我修改,把自我修改作为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尤其是自我修改出来的道理。因此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学会自我修改作文。这样,通过反复强调,学生就会逐渐认识到自我修改作文的意义,自我修改作文的意识就会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要给学生一个修改的框架。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比较难了,修改自己的作文就更难,简直无从下手。因此要给学生一个基本的修改框架。笔者是这样定的:第一步改句子,要使句子通顺,没有语病,句中要能用上些好词语。第二步是看材料是否充实,详略是否得当,主次是否分明。第三步是看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第四步是看扣题是否严密,主题是否正确、新颖、深刻。
  第三要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热处理。指导学生写完文章后,接着读几遍。看看用词是否妥帖,语句是否顺畅,衔接是不是自然。有不恰当的地方,马上修改过来。鲁迅先生说:“我作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读得顺口。”
  二、冷处理。指导学生在文章初稿完成后,放进抽屉里,暂时不去管它,只顾学习、工作,待上一段时间,等头脑冷静下来了,再回头细细看。原来没想到的或没有看出的问题,这时候或许就可能发现了。当自己认为改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放起来,过些日子再改。经过这样多次修改,文章的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三、请人改。指导学生把稿子给别人看或念给别人听,请人提意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改方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现代著名作家老舍,都爱把自己的诗文初稿念给人听,请人们提意见,然后修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没发现的问题,别人也许能发现。
  四、对照改。指导学生看看别人的同题文章或相近的文章,然后再看自己的,揣摩揣摩人家为什么那样写,有何妙处,自己这样写为什么不合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渐就会悟出写作的真谛,改出好文章来。
  五、设问改。指导学生在定稿之前,掩卷自问:我这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意思完全说明白了吗?这样安排结构是否严谨?是否还需要调整?语句是不是枯燥?等等。通过设问对文章全身作最后一次“CT”。这并非重新构思,而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次合格检查,以求给读者奉献较完美的东西。
  以上是要求学生对习作完成后的自我修改。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认真领会老师的批阅后再修改。对中学生而言,写好作文后一般要交给老师修改。老师改学生的作文,应避免斟词酌句,要尽量多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并要求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修改中反复斟酌自己的习作,从中悟出老师为什么这样改的道理。有些学生对老师批阅完的作文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这是不对的,应给予批评。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打点问号,老师这一处为什么这样批,好在哪?老师的那一处为什么那样改,错在哪?应当怎样改?此法坚持下去就会摆脱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批语的地位,就能学会对教师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思维的本领,会知道文章该怎样写,怎样才能写得更好些。
  应该指出的是,学生习作完成后的修改,和看老师批阅后的修改,后一种比前一种更重要,因为后一种修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修改,老师在主题、立意、布局、选材、语言诸方面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是可以给学生以多方面启迪的。学生在这种启发下,不断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作文,从而使自己的习作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这里应该强调一句,老师的批改,不应过分详细,因为越详细越可能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要指导学生对老师没做详细修改而只指出毛病的地方,进行深思,找出文章的症结所在,对老师做详改的地方,也不应一看了之,同样应当想一想,比较一下老师的批改与自己的原作有什么不同,多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做得多了,就会悟出写文章的奥妙来。
  修改文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艰苦的劳动。因此,非要有多吃苦的精神准备不可。有些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或不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其根本原因除认识上的不足外,还缺乏一种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
  江长麓,教师,现居福建省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