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坚持札记写作 提高作文水平

作者:康彦萌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地注重生活化和人文化。如专家所说“不难为学生”。确实,像今年江苏卷的《好奇心》,四川卷的《坚强》,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等,立意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应该说好写。但是有的考生却反映说好写却写不好。这点我能理解。据说这些考生平时作文也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平时不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素材,没什么可写;二是经常不重视练笔,不会写。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走出“无话可说”的困境,多年以来,我除了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外,着重倡导学生写札记。一般每周两篇,定期收阅讲评,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以下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要与日常生活结合
  札记不同于日记,但允许学生把札记当日记写。自由地写生活、写思想,随时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激发写作灵感,培养写作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生札记中,有的写家庭琐事,有的写校园生活,有的写游览名胜,有的写集体活动,有的写成功的欢乐,有的写失败的悔恨。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形式活泼。许多学生已经把写札记当作“生命的一种寄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一位同学在札记中写道:“札记可以成为调节紧张神经的一剂良药。在繁忙的生活中,记自己的经历和感觉,成功和失败,欣喜和牢骚,倒也不失为一件趣事。于是,倒每每盼望着写札记了。”
  2,要与社会热点结合
  一些学生对社会时事漠不关心,因而写出的文章思想性差,认识肤浅,语言陈旧,不合时宜。针对这种状况,写札记时应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坚持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经常阅览报刊杂志,上网时多浏览新闻,少盯娱乐八卦。渐渐地在学生的笔下,开始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有了清新的活水源头。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有的批评周围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的赞颂新人新事,有的摘录一周要闻,有的评论文艺新作。“5·12”汶川发生地震之后,同学们课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关注着,那一周的札记可谓丰富多彩,感人至深。在他们的笔下,有对武警战士的敬仰,也有对普通百姓坚强面对灾难的敬佩;有对谭千秋老师的歌颂,也有对范“跑跑”的谴责。阅读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3,要与课文阅读结合
  现行教材分为语文和语文读本两种。课堂上教师一般只能以讲读为例,突出重点、难点,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思路和方法,语文读本只能靠学生自学。因此,写札记就必然成为学生自读读本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或摘抄课文词语,勾玄提要;或翻阅资料,补充文学文体知识;或联系实际,写读书心得体会。这样。读本课本的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效果也比较明显。在学习《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版块时,学生在札记中无一例外地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他们阅读了《雷雨》的全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不仅评价到位,而且还能有所创新。正如一个学生在札记中写道:“学习语文光凭老师讲的一点东西是不够的……由于平时自学注意摘抄一些文体常识以及作家生平、作品等东西,因此,不但在老师讲到有关问题时我都略知一二,最要紧的是对写作文帮助很大。”
  4,要与作文教学结合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一方面让学生以札记的形式自由摘录一些自己认为优美、实用的词、句、段、篇,另一方面向学生明确列出“爱国”、“团结”、“立志”等十多个写作专题,并就某一专题示范性地提供一些材料,启发学生阅读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寻和积累材料,不受平时命题作文的限制,自拟题目练习写作。一段时间过去,学生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起色。
  当然,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不论是遣字造句,还是表情达意,均坚持求质不求量、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浅、求新不求俗的原则。但应注意,现在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因而每周札记的篇数不宜过多,要求也不宜过高。关键在于要使学生把写札记当作一种享受,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写多练,才不至于下笔生疏。写札记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康彦萌,教师,现居江苏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