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导读四法
作者:陈迪平 尹红兰
导开头——展示背景,激发兴趣。教学的切入角度不同,教学思路、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截然不同。我们所归纳的“导开头”有三种做法:①用文字页面提出问题,指明阅读方向。教学开始时,先用多媒体播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思考题,让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像抽扑克牌似的提取出来,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重新建构知识树。②利用动画展示课文背景,将文字文本转化为视听文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生活是语文之源,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我们利用多媒体把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再现出来,在作品与学生的生活中间搭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介入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品味作品的语言,理解主旨,升华意蕴。③利用多媒体展示阅读线索图示,以简驭繁,以约驭博。这种做法是借鉴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镇北的“五步五达”教学法。语文课文有长有短。有时需要短文长教,阐发微言大义,如诗词寓言教学。有时需要长文短教,提纲挈领,如散文及社科作品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示导读。
导过渡——思维跳跃,上下勾连。教学过程是环与环组成的链式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环与环之间的衔接就是教学的过渡。它体现着思维的跳跃、内容的勾连。我们课题组摸索了过渡的方法:①用背景音乐过渡。音乐能激发人的想象:高亢雄浑的曲调使人想象万马奔腾,列车飞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盛况;舒缓悠扬的曲调,使人想象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欢快激越的曲调使人想象春暖花开,喜气盈庭,亲朋欢聚,衣锦还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场面;低沉缠绵的曲调使人想象伤春怀人,游子思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依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眺望,那种“人比黄花瘦”的憔悴……找准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准确定位,披情人文,净化尘心。②用问题过渡。接受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期待视野不断满足与产生的矛盾运动过程。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这时,教师应该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新的期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用问题过渡使教学井然有序活而不乱。问题引发思考,思考决定行为,行为催生情感,情感迸射思想火花。
导疑难一展示资料,帮助理解。“导疑难”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之时,可以用多媒体辅助疏导。帮助释疑。另一方面在学生没有疑问之时,用多媒体诱发质疑。这样“无疑之时教有疑,有疑之时教无疑”。我们的做法有三种:①用多媒体展示参考资料,让学生探究提炼。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生对问题疑惑不解或无法质疑,关键是学生掌握的资料太少。而许多优秀的作品离学生生活的时空距离较远,此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质疑、释疑。②用多媒体再现时空,化抽象为具体。语文课程内容博杂,文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生化等无不涉及,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许多事情学生不可能亲躬,也很难想象。此时用多媒体摹拟情景,再现时空,化抽象为具体,化远古为今世,便于学生快捷理解教材。③创造形象,化幽微为显现。科普作品涉及到微观世界、生命运动,需要学生“体微察幽,明察秋毫”。但是微观粒子和生化变化过程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学生不能观察它,又怎能掌握它?这时就要“善假于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把微观粒子和生化运动形象化,让学生睹形思理,活学活用,增长见识,学会语文,享受语文。
导表述——提供思路,丰富表达的内容。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着眼点在于语言与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当前语文教学的困难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将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述协同发展。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具体做法有:①根据例句和句式进行说话和写文练习。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例句或句式,要求学生阅读指定内容,提取信息进行说话写文练习:或说内容提要,或说阅读体会,或进行品味鉴赏。然而学生说出来的感悟是零散的,这一步的训练只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达到内化为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只有系统的条理化的东西才能建构知识框架。因此当学生畅谈阅读感悟之后,必须将所说的感悟聚点成块整合成文,并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供学生阅读。②利用多媒体投影课文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写读书摘要。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讲完了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结束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获得的感悟还有待于归类整合与编码才能进入其认知结构。因此讲完课文后还需要小结教材。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结构简图,让学生整理读书笔记,撰写阅读体会。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从现象层上升到意蕴层,由口头表达上升到书面表达,将有声语言转化为语言文字,实现了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的目标。
陈迪平,尹红兰,教师,现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