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新课标下的略读课教学
作者:苏树江
通过几年来阅读课的教学与研讨,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法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后果将是相反的。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本一般均编为精读课和略读课。
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这种做法会受到授课时间限制,常常搞得师生疲惫不堪,但效果仍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课文的层层分析,滔滔讲授,无情地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没有完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所能达到的阅读训练能力。这样下去,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实践,完全由老师“代庖”,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依赖思想,整日处于“待哺”状态,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也谈不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另一种做法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看”(有的老师惯用语)。这样,绝大多数同学将流于形式,或看或不看均可。且不说被其他学科的具体作业挤得无处容身,就是真的“看了”,又能收获几何呢?
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多次在全市范围内搞了阅读课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例如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行道树》。学习《行道树》,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学习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另一个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鉴于学生在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还不好把握,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具体的学习方法是:《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并设计一定量的质疑与提问。
通过有关的教学实践与研讨,我们的收获是:教与学的关系,其联结点是指导学生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学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所以阅读课教学,首先把握的应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方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应是一个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并不在乎是老师教的多,还是学生说的多,关键是方向与方法,是在某一节指导中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类似的课题,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次是在教学课文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应以课文内容、课后训练为依据提出,不应总是泛泛地发问。第三应把握单元教学中应掌握的文体知识,结合精读课的教学完成略读课的教学任务。久而久之,便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阅读课教学,并没有一种固定的课型和现成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认真积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出适合我们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课文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逐渐培养起自学语文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如能这样,对于我们的学生,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将永远受益。
苏树江,教师,现居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