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教材体例特点与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张绪海




  其二、师生掌握单元系统整体的体例整体结构性的特点,就能紧紧抓住“单元教学重点”、并以此为中心,以课文为实现单元教学要求为主体,组织单元教学,就能分清重、难点,从而掌握单元教学过程轻、重、缓、急的节奏。
  使教学活动处于高度有效的境界。依据系统论整体和结构观点,单元教材为发挥其整体功能,优化了单元系统结构,单元教材系统整体结构中以单元教学重点(要点)为中心,其余几部分均为完成单元教学要求服务。在课文这个子系统中,以完成单元教学要求为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将课文分讲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三类,以讲读课文教学为主体,将略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作为学生横向检测学习讲读课文效果和自学的学习材料,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既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使力、课堂教学程序重复出现而使学生索然无趣的毛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真正走上“教学是为了不教”的轨道,真正使“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真正使语文教学不“唯本”、“唯考”、“唯法”,真正能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向课外延伸。认识这一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认识这一特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三:师生掌握中学语文单元课文同属一个文体,文体特点相同,但各篇课文的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各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的特点。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比较法作为处理单元课文教学的纽带,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单元教材、从语言风格、取材特点、写作技巧、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思考,(一般应以单元学习要点,作为比较内容)找出相异点,也就是每篇课文的独有特点,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文体的知识及其这一文体的写作的一般规律,有一个整体的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目的。
  现以笔者教学中学《语文》第二册(试用本),(人教版2000年3月2版)第二单元为例简介比较式单元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操作步骤:
  1、课前要求学生精读“单元学习重点提示”,了解本单元“教学要求”,并阅读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著)、《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著)、《过万重山漫想》(刘征著)、《简笔与繁笔》(周先慎著),理解学习每篇课文的重点,扫清词句字的阅读障碍。
  2、第一课时:①师生一道理解“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增强师生教和学的目标性和主动性。本单元“教学要求”是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总体而言,理清思路,是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文意;分而言之,要综观全文,理清总体思路,细读片段,看清局部思路,并引导学生,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材料,为学生示范分析如何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3、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紧扣“学习要求”设计与《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异同的问题进行比较式分析。从掌握《记念刘和珍君》以鲁迅著文时思想情感发展为脉络的特点。
  4、第三、四课时,教师根据“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命适当的题叫学生作文,进行由读到写的初级训练。教师及时批阅部分学生作文,分析比较优、良、中、差作文情况、学生作文与课文学习情况、模仿课文的情况,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5、第五课时,比较分析课文情况,分析学生阅读与写作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过万重山漫想》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深化对单元教学重点的理解。
  6、第六课时,①教师启发学生并设置比较分析内容从横向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异同。
  总结每篇课文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掌握思路的体现形式——文章结构,进而理解文章思路与布局谋篇的一般规律,掌握文章“思路”与“文意”的关系。具体理解每篇课文思路的特点:按“学习要求”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一单元的文章。这种用比较法来完成单元教学,它能够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体现单元教材的特点和编写的意图,避免了重复罗嗦。学生学得有趣且印象深刻,经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验证明,课堂教学效率高、效果好。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作为师生必须掌握单元教材体例的这一特点。
  张绪海,教师,现居贵州天柱。

[1]